Skip to main content

中醫藥健康資訊

易混誤用中草藥:重樓與拳參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第1650期
作者:張恆菁


 

由於典籍對重樓與拳參的記載雷同以及民間使用習慣等歷史因素,台灣兩藥混用已久。

根據衛生署委託學者調查的結果顯示4,重樓市售品9件中即有6件為拳參,混用比例極高。然兩種藥來源不同,治療疾病亦各有特點,實不應混用或代用。重樓最早以蚤休之名見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至新修本草始見重樓之名;歷代本草記載的別名有螫休、七葉一枝花、草河車、白河車、金線重樓、燈台七、鐵燈台、枝花頭、海螺七、螺絲七、三層草、七葉蓮等1,2。拳參首載於圖經本草,別名為草河車、重樓、紅重樓、紫參、蚤休、紅蚤休1,3。茲將重樓與拳參之異同比較如下2、3、5、6:

氣血不足小心六十耳 引發耳鳴眩暈


資料來源:中時健康
記者:楊格非
日期:98年11月23日


「啊!你說什麼,我聽不清楚!」不少老年人聽力都不好,總要旁人附在耳朵旁邊大聲喊叫,才聽得到。電視、收音機聲響也超大。由於聽力受損,自己也成了大嗓門,講話聲音越來越大,而這一切就是古書所說的「六十耳」。

  腦部有如一個蓄電池,中醫師李深浦指出,需要不斷地充電,才能保存能量。如果腎氣虛弱,氣血無法從腰部行運至耳朵、五官等高能量精神部位,最主要症狀就是耳背。

  如果腎氣太虛,毛病叢生,四十腰、五十肩、六十耳,到了六十耳時,血氣不順,聽力就會大不如前,聽力下降。這個時候,就會容易耳鳴、眩暈。

  腎氣若不足,到了老年,潛存於腦部的能量就會不夠。血液中的氣不足,耳邊就容易嗡嗡作響,產生耳鳴,影響聽力,嚴重耳鳴者到了晚上,還會因此睡不著,飽受失眠之苦。

六味地黃丸 服用有禁忌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第1649期
作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中藥組 陳志文 藥師


 

一、前言
隨著人生活的富裕,保健強身意識逐漸抬頭,由於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腎主先天」,因此便有人提出要大大方方補腎,而六味地黃丸便是許多人推崇的補腎良方。有的中老年人長期服用六味地黃丸,希望可以「延年益壽,強身健體」,有的青壯年男性把六味地黃丸視為壯陽保腎的聖品,甚至一些家長用它來為孩子治療「身高矮小」、「發育遲緩」,還有人未經醫師診斷擅自將它當作降血糖藥或降壓藥來長期服用。殊不知這個中醫補腎名方並不能包治百病亦非保健品。

二、組成
六味地黃丸,用生地黃以砂仁和酒拌,再經九蒸九曬製成熟地黃,納山茱肉酒潤,再加山藥、茯苓、丹皮、澤瀉製成蜜丸。服法:空心鹽湯下,冬酒下。

市售藥材真偽鑑別與成分探討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醫藥資訊網
作者:張憲昌(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局)


中藥材是中藥濃縮製劑及飲片的原料,更是中國醫藥學術界與實業界保障國民健康的基本藥用資源,同時藥材之真偽與品質之優劣,更為影響醫療成效的關鍵。由於市售藥材之來源頗為混淆,而有同名異物,一名數物,一物數名之情形,並常有偽劣藥材充用,因而影響國民健康至大。

然而藥材之成分對於藥效方面有非常重要之關係,同屬異種植物間之成分亦有所差異,因此真偽藥材間之成分,則更有迴然不同之處,對於藥材使用的安全性及其醫療方面,宜應倍加謹慎,以免誤用藥材而對療效及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臺灣市售中藥材誤用或混用之現象亦常見,由於同名異構物或同物異名以及採購不易而有代用藥材之情形,甚至以偽品藥材混用等事。常見有如杜仲、黃耆、柴胡、馬兜鈴、蒲公英、白頭翁、牛膝、何首烏、王不留行、山藥、蛇床子、板藍根、篇蓄、茵陳蒿等藥材。唯近年來藥材市場及業者,對於誤用或混用藥材已多漸有更正。藥材之真偽鑑定以現代研究方法,由本草考察、性狀鑑別及組織鏡檢鑑定其來源,並以化學方法分析定量其有效成分,再配合藥理作用之試驗等一系列之研究,以確認藥材之品質及安全性、藥效為目的。

常見誤用、混用之中藥材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醫藥資源網
作者:王鵬豪


目前台灣市場上中草藥誤用或混用的情況不少,其發生原因,歸納有三類:

台灣市售易誤用、混用中藥品種之現況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醫藥資訊網
作者:童承福(中國醫藥學院 中國醫藥研究所)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  藥劑部)


中藥品種繁多、為防病、治病提供豐富的藥源,長久以來作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廣大民眾袪病療疾的重要藥物。然而由於歷代本草對於藥材植物型態描述不夠詳盡,加之歷史上由於交通不便,南北阻隔,不易交流,地區用藥和使用習慣不同以及某些藥材外型相似等原因,類同品、代用品、民間用藥不斷湧現,致使中藥藥材的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等混亂情形普遍存在。直接影響到藥材之品質及民眾用藥之安全性與有效性,對中醫藥的影響極大。

麻疹之中醫治療(下)


資料來源:藥師周刊  第1648期
作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中藥組 陳治諶 藥師


五、證治分類 治療原則:以辛涼透疹、清熱解毒為基本法則。


(一)順證

1. 邪犯肺衛-證候:發熱惡風,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目赤多淚,畏光羞明,倦怠思睡,胃納欠佳,小便短黃,或大便稀溏,發熱第2~3天在口腔頰部近臼齒處出現麻疹粘膜斑,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治法:辛涼透表,清宣肺衛。 主方:宣毒發表湯加減。
2. 邪入肺脾 -證候:高熱持續,起伏如潮,疹隨熱出,依序而現,疹點細小,由疏轉密,由紅轉暗,稍覺凸起,觸之礙手,並伴口渴引飲,目赤多眵,咳嗽加劇,煩躁或嗜睡等症,舌紅苔黃,脈洪數。治法:清涼解毒,透疹達邪。 主方:清解透表湯加減。
3. 陰津耗傷-證候:疹點出齊後,發熱漸退,咳嗽漸減,胃納增加,精神好轉,疹點依次漸回,皮膚呈糠麩狀脫屑,並留有色素沉著,舌紅少津,苔薄,脈細數。治法:養陰益氣,清解餘邪。 主方:沙參麥冬湯加減。

麻疹之中醫治療(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第1647期
作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中藥組 陳治諶 藥師


一、定義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徵為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炎、全身斑丘疹和早期口腔出現麻疹粘膜斑等。自麻疹疫苗廣泛應用以來,發病率已明顯下降。

二、發病情況
1. 季節:一年四季都可發病,多流行於冬春季節。
2. 年齡:好發於兒童,多見於6個月以上,5歲以下小兒。
3. 潛伏期末及發疹後5天有傳染性,通過咳嗽、噴嚏、說話時飛沫直接傳播,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
4. 患兒出疹後可由於機體抵抗力下降,而發生多種併發症,其中最常見的有肺炎及喉炎,嚴重時可併發心力衰竭和腦膜炎,是導致麻疹患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藥與養生


資料來源:健康九九衛生教育網

作者:楊玲玲(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談中醫藥養生保健


資料來源:健康九九衛生教育網

作者:楊賢鴻(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


中醫古藉講到,中醫治病講求「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其涵義就是在說明好的中醫師應該在患者未真正生病之前,把身體調養好,而不要等到生病後才去治療病患,這種養生保健的觀念歷經數千年而不衰,成為現今中醫養生保健最重要的觀念。

訂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