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病人用藥教育:動暈症 (motion sickness) (上)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20期)
   記者:  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王筱萍
   日期:06月08日
 
   

 

 

 

人體用來維持平衡的感覺系統,有內耳迷路(labyrinth)、視覺訊息(visual information) 和本體感覺 (somatosensory)三部分。三者會在大腦、視丘和腦幹形成感覺統合,並指揮我們的神經、肌肉系統,產生對應的反應,維持動、靜態時的平衡狀態。當這三個系統中有一個當機,所收集到的訊息便會產生衝突,腦部一時無法處理這些訊息,就會導致動暈症。

 

動暈症是一種包含胃腸道、中樞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的綜合症狀,初期症狀是上腹部不適,其後會有臉色蒼白、頭暈、噁心、噯氣、唾液分泌增加、冒冷汗、呼吸困難、過度換氣、發熱及全身疲憊感等,一般在36至72小時內就可緩解。動暈症被認為是頭暈的生理形式,而不是疾病的過程,通常發生於乘車、搭機、搭船時,當這些交通工具垂直振動頻率在0.1~0.5 赫茲 (Hz)內,容易發生動暈症,0.2赫茲時發生機率最大,若長期持續受到衝突性的刺激,還可能會產生淡漠、抑鬱、封閉式行為,稱為倦怠症 (sopite syndrome)。

 

危險因子

 

每個人對動暈症的敏感性不同,是因所帶有的危險因子不同,感受性也不一樣,有些人會有很大的反應,有些人則不然。這些危險因子包括病人因素,如性別、年紀、賀爾蒙、具影響感覺系統的疾病和偏頭痛以及環境因素(如動作類型、身體定位)等。女性發生動暈症機會較男性高,特別是懷孕、月經週期和使用避孕藥會增加動暈症的敏感性;年紀方面,兩歲以下的幼兒對動暈症較具耐受性,3至12歲發生率漸增,12歲達高峰,至成年逐漸減弱。具影響視覺或前庭索疾病者,對頭部動作和視覺刺激敏感度較正常人來的大,罹有偏頭痛者也具有相同的特質,而先前曾發生動暈症者,再次發生機率也較高。

 

治療及預防

 

有些處置可用於預防或減弱動暈症的症狀,對於動暈症而言,預防遠較事後治療來得有效。相關處置如下所示。

 

1. 物理改善措施

 

容易發生動暈症者,需要進行可以減少衝突感輸入的措施,加速感官適應,改善可能讓動暈者噁心感加劇的因素,如避免處於沒有準確視野且封閉的空間,並盡量減少頭部及頸部扭轉活動,避免行進中視覺方向不斷變化的活動,如閱讀或觀看視頻畫面,白天也可使用太陽眼鏡,減少視覺上的刺激;坐車時宜坐在前座靠窗處,車子移動時,保持視線於前方地平線處,若是乘船時,留在甲板上,以仰臥的方式平躺,仰望天際,可能可以降低動暈症的敏感度,降低因感官衝突,所引起的噁心感。另外,行程期間飲食需避免重口味、油膩飯菜和吸入令人不愉悅的異味,盡量讓自己處於通風良好的環境。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