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斷續使用乾癬藥,易產生抗藥抗體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蘇湘雲
   日期:03月27日
 
   

 

 

 

乾癬用藥如果斷斷續續,很容易產生抗藥性。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目前治療乾癬藥物包括類固醇、生物製劑等,斷斷續續使用一些生物製劑,患者就可能產生抗藥抗體,藥物效果就越來越差,藥效維持時間越來越短。根據研究,有的生物製劑出現抗藥抗體比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但若是持續、穩定用藥,必要時,合併免疫抑制劑,就能減少抗藥抗體出現風險。

蔡呈芳醫師指出,皮膚科學會過去一年多來,積極向健保署爭取延長生物製劑治療的使用時間,健保署近日終於公告,四月一日起放寬乾癬患者的生物製劑用藥年限,將原本的用藥半年就需停藥,修改為只要有足夠療效就可以持續申請,到兩年後才停藥,將可嘉惠許多嚴重的乾癬病患,患者也較不容易出現抗藥性問題。患者若剛停藥,可盡快回診與醫師討論續用申請事宜,不要等到復發才治療。

蔡呈芳醫師解釋,治療乾癬,類固醇藥物效果雖然立竿見影,但患者多需要長時間使用強效類固醇,長期累積下來,很容易產生全身性副作用。相較之下,注射生物製劑需要一段時間,效果才會比較明顯,從一、兩星期到八個星期不等,視不同藥物而定,生物製劑效果較為穩定、持久,副作用也不像強效類固醇那麼強烈,提供民眾另一種選擇。不過生物製劑會讓免疫力稍微下降,若罹患結核病,病情沒有獲得控制,或患有惡性腫瘤,就不宜使用生物製劑。

有些藥物可能誘發乾癬,使用時,必須特別謹慎。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蔡呈芳提醒,藥物包括不當類固醇使用、精神科藥物鋰鹽、一些高血壓藥劑、治療C型肝炎的干擾素,以及部分抗生素、抗灰指甲藥物,都是目前已知可能誘發乾癬的藥物,因此乾癬患者因其他疾病看診時,最好告知醫師,自己有乾癬病史,以免藥物誘發乾癬發作。

蔡呈芳醫師指出,乾癬屬於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國內盛行率約千分之二、三。約兩成有家族史,患者可能因為外傷、感染、壓力、某些藥物、健康食品,導致身體分泌大量的發炎物質,從而導致表皮細胞過度增生及異常分化。患者如果熬夜、抽菸、喝酒、壓力較大,或有呼吸道感染、慢性牙周病等感染病症,乾癬就可能復發。

蔡呈芳醫師表示,國內乾癬病患預估高達七萬人,其中約有百分之一至二屬於嚴重的乾癬患者,傳統治療效果不佳,需要使用生物製劑治療。

此外,患者不但有外顯的皮膚症狀,連頭皮、指甲都可能有乾癬,患者更面臨從頭到腳的共病風險,如乾癬性關節炎,脂肪肝、肺炎、腎病變、虹彩炎、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膽囊發炎、甲狀腺疾病、惡性腫瘤、精神疾病的風險都比一般人高。且乾癬越嚴重共病風險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