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杏仁(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780期)
   記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中藥組 吳秋香 藥師
   日期:
 
   

 

 

 

 

 

一、前言

杏仁有苦杏仁與甜杏仁之分,藥用之杏仁為苦杏仁,為常用的止咳平喘中藥,其功效廣泛,臨床應用常與其他藥物配伍。醫家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 就運用杏仁與麻黃來治療喘咳,兩藥相輔相成,故有「杏仁是麻黃的右臂」一說。然而,杏仁成份中的氫氰酸,易造成中毒使用時需格外小心。

 

二、基源、產地2

杏仁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 L. Var. ansu Maxim.)、西北利亞杏(P. sibirica L.) 、 遼杏(東北杏)(P. mandshurica(Maxim) koehne)及杏(P. armeniaca L.) 的成熟果仁。中國大陸各地均產,其中以山東、山西、河北、陝西、蒙古等地產量為多,曬乾,生用或炒用。

 

三、典籍記載

古代各家典籍對於杏仁之摘錄如下:

1.《神農本草經》「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

2.《長沙藥解》:「杏仁疏利開通,破壅降逆,善於開痹而止喘…調理氣分之鬱無以易此。」

3.《本草便讀》:「功專降氣,氣降則痰消咳止。能潤大腸,故大腸氣秘者可用之。」

4.《景岳全書》「味苦辛微甘,味厚於氣,降中有升。有毒。入肺胃大腸經。其味辛,故能入肺潤肺,散風寒,止頭痛,退寒熱咳嗽,上氣喘急,發表解邪,療溫病腳氣。元氣虛陷者勿用,恐其沉降太泄。」

5.《本草求真》「杏仁專入肺。既有發散風寒之能,復有下氣除喘之力。緣辛則散邪,苦則下氣,潤則通秘,溫則宣滯行痰。杏仁氣味俱備,故凡肺經感受風寒, 而見喘嗽咳逆,胸滿便秘,煩熱頭痛,與夫蠱毒、瘡瘍、狗毒、面毒、錫毒、金瘡,無不可以調治。」

 

四、炮製法

苦杏仁的炮製方法最早載於仲景的著作中,謂之“去皮尖炒”、“泡去皮乃熬”。元人王好古曰“方言熬煮,即今之炒也”。因此,炒法乃是苦杏仁自漢代便開始沿 用的炮製方式。2現今的炮製方式是將藥材置於開水中煮5~8分鐘,撈出浸入涼水中,去種皮,置於鍋上蒸1小時,取出後去皮碾成泥狀用。炒杏仁則將淨杏仁以文火清炒至深黃微 焦狀用。3

 

五、炮製目的4

1.便於入藥

宋《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提出「凡諸藥子人(仁),皆去皮尖及雙仁者仍切之」﹔《醫宗粹言》中做了更明確的記述「凡諸藥子仁皆用湯炮去皮尖…並搗碎入煎劑方得汁出」、「入煎劑研如泥用」。

2.去毒副作用

歷代醫家均要求苦杏仁需去雙仁,明《本草蒙荃》指出“雙仁者惟堪毒狗,誤服殺人” 。

3.改變療效

《醫方集解》記載“杏仁留尖,去其發,連皮取其澀”;《藥品辨義》中指出“去皮尖則緩,連皮尖則銳”。

 

六、苦杏仁的成份與藥理作用1

1.苦杏仁含有1~3%的杏仁苷(Amygdalin),本身會被所含的苦杏仁酶經水解而產生具有呼吸及咳嗽抑制作用的氫氰酸。苦杏仁的苦杏仁苷含量為 3%,其氫氰酸含量0.1713%;而甜杏仁的苦杏仁苷含量為0.11%,氫氰酸含量0.006%,故苦杏仁的止咳效果則有顯著差異。

2.苦杏仁含有45%的杏仁油,故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文獻中指出杏仁油亦有殺蟲、抑菌作用(抑制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臨床上也用來祛蛔蟲及蟯蟲。

(待續)

參考資料

1. 王大觀、楊淑芬。中藥臨床學。台北:知音出版社,1995,231-234。
2. 張賢哲、蔡貴花:中藥炮製學。中國醫藥學院印製,420-423。
3. 桑雅清。苦杏仁及其混淆品的鑒別。傳統醫藥, 2007,16(4):61-62。
4. 岳北陽。淺談苦杏仁炮製的歷史沿革。臨床醫藥實踐,2009,18(10):2147-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