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開放國際醫療專區民團憂

發表於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鍾佩芳
   日期:04月30日
 
   

 

 

 

督保盟表示,國際醫療機構的大幅開放,其所宣稱的僅百餘億不確定產值,卻是奠基在以私有資本取代公共資本、以商品化取代公共化、以自費階級取代醫療平等的醫療崩壞上,國際醫療專區至少將加速五大醫療崩壞。

醫療商品化與市場化,不但所有醫療都視病人的社會與經濟實力而定價,更將病人的健康與治療視為「交易」,付得起的才有機會活命,醫師被迫成為業務員,並失去專業自主性。自經區國際醫療機構的設置,將使台灣醫療變成「一國兩制」,當一方醫師被指示要替財團選病人賺大錢,另一方卻在不同醫療體系下,與弱勢病人苦苦支撐台灣珍貴的健保醫療體系,屆時,健保體系與偏遠地區醫療將更難發展。

根據研究顯示,營利化的醫院並不會提高醫事人員薪資。國際醫療文宣與開放項目(包含顱顏重建手術、活體肝臟移植、關節置換術與脊椎手術、心血管治療與人工生殖技術…等),顯然都必須從五大核心醫療取力。國際醫療機構設置,將造成國內健保體系五大核心醫療人力的流失,讓基層醫護更加血汗。

根據醫改會調查發現,大部分醫院不會把盈餘分配給醫療人員來改善勞動環境或改善病人醫療品質。

開放全自費項目,也激化醫療人員間的階層對立,即使政府企圖使用「就醫差異化」來美化「醫療階級化」,也不能否認所有大幅辦理國際醫療服務的國家,都帶動了國內醫療費用的高漲不退,並且越來越多本國人無力負擔,必須借錢才能看病,有些國家甚至出現到鄰近國家尋求醫療的現象。

健保資源不只是「錢」而已,它還包含特約醫事人員、設施設備與病床等,自經區允許醫師可以兼職(以每周二十小時,等於每週至少50%時間兼職,以出診、會診、支援等形式至自經區提供服務),當台灣大型醫院急診病人苦於壅塞等床時,政府卻要名醫支援國際醫療服務,除了醫護過勞加劇外,更將形成健保體系醫療品質下降,使健保成為次級醫療,衝擊病人安全。

衛福部宣稱的各項管制措施,包含床數規模、辦理區域擴及各縣市、對健保體系的影響、自費現象的管理等等,都未能在自經區條例中具體規範,自經區條例與經營項目中有過多不當的空白行政授權,籲請立法委員全面刪除自經區條例中關於國際醫療機構之條文,共同捍衛台灣百年立基的醫療體系,保障國人健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