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用藥百科》溫熱與寒涼藥組合成方劑,具特殊意義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
   日期:101年04月11日
 
   

 

 

 

熱藥中加入寒涼藥的做法,在傳統中藥方劑組合中具有特殊意義。顧文忠醫師在一場研討會中表示,中藥大青龍湯即是以溫熱藥為主,再加入石膏等寒涼藥,以除煩清熱。

顧文忠醫師指出,大青龍湯方中麻黃、桂枝,生薑等溫熱藥能解表散寒,石膏卻能除煩清熱,該方多用於改善表寒裡熱症。

中醫治療初期感冒的患者,醫師指出,主要是幫助人體產生較佳抗病力,例如葛根湯、麻黃湯、小青龍湯、桂枝湯、大青龍湯等都是代表方。

中醫用藥選擇視病人的體力狀況而定,例如大青龍湯是很強的發汗劑,醫師表示指出,其只適合體力較強、但仍頭痛、惡寒怕冷、發燒強烈,完全沒有出汗跡象,關節疼痛、胸悶、煩躁不安、咳嗽乾渴的病人。

小青龍湯適用體質在虛實之間的感冒病患,患者的特性是體力中等,但頭痛怕冷、發燒,嚴重咳嗽且可咳出薄痰。

如果初期感冒,體力很差,有輕度冒汗,皮膚容易過敏或有刺痛感的患者,醫師表示較適合桂枝湯為主方。醫師表示,含麻黃劑量愈多的藥方,發汗效果愈強,發汗效力強的藥物適合體力尚佳的感冒初期病患,體力差者可考慮改用麻黃含量較少或沒有麻黃的藥方。

薏苡仁、敗醬草屬於寒性藥,但傳統方中卻見兩者與熱藥搭配。顧文忠醫師指出,例如薏苡附子敗醬散便是以薏苡仁、敗醬草寒涼藥搭配辛熱的附子,主要是借重附子的辛熱,改善患者鬱滯之氣。

顧醫師指出,薏苡仁、敗醬草清熱排膿,加入附子則助行氣,整體來說可以除熱排膿,除瘀消腫。敗醬草常用於疾病中的蓄膿問題,例如膿尿等。

很多有利水作用的中藥可改善膿尿等感染問題,中藥當中可利尿消腫又兼清熱的藥有車前草、石葦、土茯苓,淡竹葉等;涼血止血的有益母草;丹參、當歸,赤芍則屬活血藥;蒲公英、魚腥草,白花蛇舌草則為清熱解毒類的常用藥。

潮濕季節服用薏苡仁可以幫助脾胃化解體內濕氣,可以增強脾胃抗濕能力,避免濕氣侵犯。醫師建議,改善癢疹,可補充綠豆薏苡仁湯。綠豆有清熱解毒,利水消暑功效。而薏苡仁性微寒,有健脾滲濕,除痺止瀉,清熱排膿功效。

如果患者有面色萎白、動作遲緩、腰膝痠軟或其他體質虛弱現象時,醫師通常針對體質調整藥方,加入補虛,補血的藥方。

少量的寒藥被加入熱藥中,寒藥的寒性往往被去除,但某部分功用仍保留。顧文忠醫師表示,大黃附子湯中的大黃是唯一寒藥,但寒性已去除,保留的是瀉下通便作用。

中藥大黃有軟便瀉下的作用,煎煮時間稍久,效用會逐漸遞減。醫師指出,煎煮時煎得視用途而定,如果患者不需要太強的軟便瀉下作用,煎煮時間需拉長,才能破壞能產生瀉下作用的成分,讓其它有效成分釋出。

大黃在臨床上瀉下效果明顯,只要煎煮久了,軟便瀉下效果就會變差,然而醫師強調,有些患者不需要強力的瀉下作用,此時就應該先下大黃,讓大黃煮稍久;反之 就得後下,減少煎煮時間。而藥材需要搭配,比例需適當,不宜一次性大量使用某種藥材,需由醫師拿捏。如果一次用量過大,很容易出現腸胃道副作用。

任何藥物都有其禁忌。瀉下藥脾胃虛寒、易腹瀉者是禁忌,民眾用藥前仍需諮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