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好發 中醫調理免困擾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記者:黃曼瑩
   日期:100年05月27日
 
   

 

 

 

近來氣溫明顯升高,此時也是異位性皮膚炎等疾病高峰期,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兒與小孩最常見之慢性復發性皮膚病,約有10-20%小孩患有異位性皮膚炎。

三總醫院中醫師林健蓉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因為皮膚保護機能受損,對環境過敏原與病原菌之過度反應而導致慢性皮膚發炎。臨床表現上,大約50%的異位性皮膚炎小朋友是於第一年產生症狀,另外30%發生於1至5歲間。異位性皮膚炎主要之表現為嚴重搔癢,於夜間更加嚴重,食物、吸入性過敏原、細菌感染、環境濕度低、過度流汗與皮膚接觸刺激物(羊毛、肥皂、清潔劑)都會加重搔癢症狀。

在嬰兒時期有中等程度之異位性皮膚炎小朋友,40-60%於5歲後症狀常會自然消失,研究指出,約84%的小朋友至成人時會自行痊癒,近來研究報告,20%的小朋友會自然痊癒,而65%小朋友症狀減輕,另外,多於50%小朋友長大成人後會有復發情形,常為手部之皮膚炎。

中醫認為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病機為,幼時腸胃道及肌膚之防禦功能尚未健全,稱之為先天秉賦不足,脾肺虛,而環境之致敏原及食物對小朋友來說是剛接觸之外來物,就造成過敏反應,過敏反應屬濕熱病機,又造成皮膚損傷,反應在皮膚之表現上稱為肌膚血燥,而因患者體質及病程有不同之皮膚受損形態表現,所以異位性皮膚炎是以脾肺虛為本,而皮膚病灶表現為濕熱或血燥。

臨床症狀上,異位性皮膚炎因為皮膚癢,搔抓而造成濕疹樣病灶,皮膚症狀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表現,急性病灶表現為搔癢嚴重之紅色水皰,亞急性之皮膚炎呈現紅色、破皮、魚鱗狀之丘疹,慢性病灶呈現苔蘚樣病變或皮膚變厚或纖維化之丘疹,急性與亞急性皮膚為濕熱證之皮膚表現,治療宜清熱利濕為主,而亞急性與慢性病灶為血燥證之皮膚表現,治療宜養血潤燥為主。所以,臨床上根據體質及病程,皮膚症狀不同,處方用藥需適時調整,而健脾補肺之藥物則貫穿於治療當中。

生活上,異位性皮膚炎之皮膚因為缺少屏障,致使全面性的肌膚乾燥,洗澡時盡量使用溫和的清潔劑,洗澡後擦上潤膚乳液以保濕,而常見的刺激性物品,包括肥皂、去污劑、化學製劑、煙、摩擦皮膚之衣物應盡量避免

游泳運動較適合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但游泳後應盡速沖洗以去除水中之氯,並擦上潤膚乳液以保濕,另外,自然光照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是有益的,但不要過度流汗,也應使用防曬乳液以避免曬傷。

食物攝取方面,避免食用致過敏之食物可明顯改善臨床症狀,但因為大部份致過敏之食物通常與其它食物混吃,不容易避免。餵食母乳可能會有幫助;以中醫觀點,對食物的屬性來說,少吃熱性食物對症狀之減輕會有幫助,如辣椒、沙茶醬、咖哩、荔枝、芒果、龍眼、榴槤等,中藥藥膳如四物湯、燒酒雞、麻油雞、人參等皆不宜食用,可多食用綠豆薏仁湯,菊花薄荷枸杞子茶,對於皮膚發炎及體質之改善有幫助且生活上容易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