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處方藥轉類為非處方藥的急迫性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第1661期
   作者:雙木
 
   

 

 

 

醫藥分業已進行十三個年頭,不知道是誰的錯?近年來處方釋出率不增反降,不僅基層診所釋出率降低(可能與轉診未實施有關),就連一向釋出率穩定的醫院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其釋出率也降低(可能藥品品項改變太快,藥局無法備齊所需品項),社區藥局的經營環境面臨艱困考驗。衛生主管機關—食品藥物管理局,應開放更多的指示藥,讓社區藥師協助推動民眾健康的自主權—即「負責的自我用藥(Responsible Self-Medication)」。這種自我健康照護用藥的推動過程,不論政府、醫事人員、醫藥產業界及民眾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政府在財政的考量下,對重症/慢性病人應予合理醫療照顧;對適合做自我健康照護用藥之輕症病人,應提供更多的宣導及教育。由於老年人口的增加及健康意識的提高,民眾對自身或家人健康照護的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有鑑於此,醫藥界產官學應互相合作,提供適當的資源及教育民眾對健康自我管理的能力,讓健保資源能合理地運用於必要的醫療服務上。

建立民眾自我健康照護觀念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人民思維也在變。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和資訊的普及,個人對於自身健康的重視、相關保健產品的可親性增加、高齡化人口的增加和疾病型態的改變、以及全民健康保險的財務壓力,使得近年來自我健康照護用藥(Self-Medication)的觀念逐漸被重視。當處方藥被證明是可以安全有效地由消費者在專業人員的指示下,自行購買服用時,則政府主管部門應可將此類處方藥轉類為指示藥,讓民眾有更多保健產品,可作為自我健康照護用藥的選擇。然而,我國現階段尚未建立完整的自我用藥相關制度與法規,指示藥品之衛教仿單不具易讀性,教導一般民眾的醫藥資訊也有待強化,使得國人對於非處方藥的瞭解仍顯不足。民眾自我用藥行為並不普遍且有不正確的用藥觀念。行政院衛生署曾於97年度委託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與藥品產業界執行「處方藥改轉類(switch)為非處方藥及民眾自我照護用藥(Self-medication)」的研究計劃。

為滿足民眾對自我健康照護的要求,該計畫依據民眾對非處方藥藥品需求的必要性、政府與民眾以及產業界應負擔的責任義務進行檢討,包含非處方藥藥品發展及未來走向,期達預期成效。
(一)蒐集先進國家自我用藥管理之經驗與資訊及過去我國既有之相關研究,彙整出政策建議,供未來我國制定與執行相關政策參考。
(二)探討非處方藥之分類管理、健保給付與廣告管理之相關政策,提升民眾用藥安全與基層醫療品質,並建全我國的健保財務機制。
(三)檢討處方藥轉類非處方藥後所需之衛教仿單及藥師訓練之作業規範,建 立民眾學習自我用藥知識與能力的機制。
(四)針對自我用藥進行分析研究,修訂非處方藥之審查基準,使我國的醫藥管理政策更符合世界潮流,對我國的公共衛生發展有正面的貢獻。
(五)整合國內自我用藥的醫藥專業人員的意見,制定「自我用藥政策白皮書」。
由於部份先進國家資料取得不易及正確性待確認,故以相關國際性組織提供的各國資料為輔。然而,對部份國家而言,自我健康照護用藥仍是一個新的觀念,因此能作為我國參考之管理經驗與制度並不完整。此外,考量我國之整體醫藥環境與他國有所不同,再依據我國目前及未來的醫藥發展現況與趨勢,完成最適於我國自我用藥相關政策之建議案。

計畫研究過程如下:
研究最適合國人的自我用藥政策
(一)蒐集國內外自我用藥現況與管理經驗
1.蒐集國外先進國家之自我用藥現況與管理經驗。
2.蒐集我國既有自我用藥相關之研究發現。
3.資料彙總整理。
(二)研擬自我用藥管理相關之政策建議,制成我國自我用藥政策白皮書
1.檢討我國處方藥轉類為非處方藥之衛教仿單。
2.檢討我國處方藥轉類為非處方藥後藥師之訓練。
3.檢討處方藥轉類為非處方藥後的分類管理、健保給付與廣告管理
(三)彙整相關專家學者意見
1.自我健康照護用藥之產、官、學、消費者團體得以相互交流意見。
2.以民眾易於瞭解的方式,呈現我國自我健康照護用藥政策白皮書。
3.產業界達成共識後,制定處方藥轉類為非處方藥藥品之轉類原則。
(四)提出處方藥品轉類為非處方藥品轉類原則建議案
以蒐集的國內外自我用藥現況與管理經驗為輔佐建議。邀請國內自我用藥產業界、醫藥相關專家學者及消費者團體共同討論。
民眾在教育普及、資訊發達無國界的現代社會裏,因社會福利制度更為完善,民生物資較充裕,民眾對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照護也更關心、更有自主意識,對政府醫藥保健制度的周延性期待更高,顯見這樣的發展趨勢是必然的。我國政府開辦健保以來,民眾過度依賴健保資源甚而將其視為一種社會福利,長久以來造成健保龐大財務壓力,衛生署雖努力開源節流來解決當前的健保財務問題,如提高健保費率及部分負擔、實施總額預算、調降藥價、…等,惟仍有頭痛醫頭治標不治本之虞;卻不見政府有積極推動教育民眾自我健康照護的相關政策及配套措施。要導正民眾錯誤的用藥觀念與就醫態度難度很高,要付出更高的代價,要花更多的資源與時間才能達到目的。多數民眾對於醫療資源有限或健保財務赤字等事不關己,但政府勢必要提出解決辦法。當今要務之一,即是賦予民眾自我健康照護的權利與義務,有效率的規劃及持續的教育宣導,讓民眾重視自我健康照護,以減輕健保財務負擔。每個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有自我健康照護的能力來維持健康及負責的自我用藥以恢復健康。只在關鍵的時刻讓生命與健康來享受健保資源保護及照顧的權利。『負責的自我用藥』即是在教育民眾當有輕微症狀之身體不適或可自覺之較輕微穩定的生活型態疾病之控制,可在醫藥專業人員的指示下自我用藥。在完善合理的法規環境下,藥品產業界提供給民眾各種自我照護用藥的便利性與可近性及安全有效的藥品,讓民眾能夠確實感受到『負責的自我用藥』在自我健康照護時的意義及好處,讓民眾在自我用藥時,確實遵循非處方藥品使用時應注意事項,達成『負責的自我用藥』的實質目的。

讓社區藥師發揮專業 協助民眾
自我健康照護用藥是世界潮流,以美國為例,在西元1976年至1989年間,針對咳嗽及感冒所進行的研究指出,經由Rx-to-OTC Switch,因上述疾病而看診者由每年的450萬人次縮減為350萬人次。更由於選用OTC治療藥物,減少了每年整個醫療支出達7千萬美元。西元1989年,三億盒的OTC感冒藥中只有700萬盒(2.3%)是由醫師推薦使用的,顯見經由Rx-to-OTC Switch在感冒類別中,民眾已學會自覺症狀及自我健康照護用藥的習慣,對輕微症狀的照護,負起了自我醫療的責任,讓健保資源得以合理的運用。推動民眾的教育以提高對疾病的認識,增加民眾自我照護用藥的能力,以減低對健保資源的依賴。因此讓更多的處方藥品轉類為非處方藥品是必要的,讓社區藥師發揮專業,協助民眾於輕微症狀時指導其自我健康用藥。故對藥品法規的鬆綁需有更大的彈性(如:Rx-to-OTC Switch,OTC藥品廣告/促銷/查驗登記…等),以符合世界潮流及產業發展。對醫療產業(包括醫師、藥師等專業人員),在資源有限的考量下,應把健保資源用在照顧重症/慢性病患;而對輕症民眾給予合理的指導與教育,讓民眾對自己的健康有足夠的知識來做適度的把關。對民眾而言,健康照護,人人有責。如何善用自我用藥的知識,就近取得自我用藥的資源(社區藥局、OTC,etc…),以兼顧自我健康維護的可近性及時間成本。如此一來,健保資源將更合理的被運用,對政府單位,醫療產業及民眾健康不是一項三贏的策略嗎?螻陸楛d不是一項三贏的策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