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如何及早查覺病患染新冠肺炎 專家曝4關鍵:讓更多人提高警覺

發表於
   新聞來源: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記者
   新聞發布日期:109年02月18日 21:32
 
   

 

 

 

國內新增一新冠肺炎家庭群聚,包括一名指標個案及其母親、弟弟、外甥女婿。令人擔心的是,外甥女婿被傳染的那場聚餐,時間是大年初三(1月27日),後來他雖因發燒咳嗽就醫,卻被當做一般感冒。直到將近三周後(2月17日),才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主動回溯可疑檢體、找到指標個案並進行疫情調查而被發現確診。

春節難免與親族聚餐,這個傳染事件令許多民眾憂心,到底自己該不該去請醫師評估一下?專家分析指揮中心擴大篩檢條件,提出這四個問題是關鍵。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主任顏慕庸表示,防疫要逐漸由圍堵期進入減災期,因為圍堵會耗掉很多能量,指揮中心日前放寬採檢條件,就是試圖讓更多人提高警覺,以早期偵測到社區流行的發生,免得疫情在不知不覺散開,會導致醫療資源及人力過度緊繃。

要達成這個及早偵測的目的,關鍵就在於社會大眾和醫護人員,都要懂得辨識與疫情有關的旅遊史(Travel)、職業史(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及群聚史(Cluster)。

顏慕庸分析,疫情都是從旅遊史開始,這次台灣新冠肺炎確診案例,一開始都是境外移入。接下來次級的感染,就會發生在職業史,現在台灣和日本都也已經看到,例如司機和導遊。疫情繼續發展,就會出現接觸史的個案, 包括親戚、朋友、同事、醫護人員。旅遊史、職業史和接觸史,是比較容易找的,只要透過有秩序條理的釐清,都可以透過疫情調查找出來。

只是隨著疫情蔓延,接觸史很快就會抓不到了,顏慕庸說,這時候「群聚史」就是偵測社區傳播最重要的關卡,白牌司機個案這樣的家戶群聚就是個例子,既然已經傳出這樣的案例,現在醫師一定要特別留意詢問病患的群聚史。除了靠醫師詢問,顏慕庸強調,民眾也要能懂得自我檢視TOCC,才能讓擴大採檢的美意發揮出來,讓醫療體系保留能量,不會浪費資源。

根據TOCC和目前擴大採檢的條件,如果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想找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採檢前,應先問自己幾個問題:我兩周內有出國嗎?我兩周內有接觸過最近出過國且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的人嗎?我的職業或我家人的職業屬性,是否有較高感染風險?我親近的家人或同事親友,兩周內有人出現跟我類似的症狀嗎?檢視過自己的旅遊史、接觸史、職業史、群聚史,發現有風險,才要去找醫師評估採檢。

顏慕庸建議,有發燒呼吸道症狀的人才要考慮,但是胃痛、關節痛、背痛這些無關的症狀不算,千萬不要明明沒症狀,還去要求醫師篩檢或開立證明,這樣是浪費醫療資源的行為。顏慕庸提醒,若本身有症狀,而且是進醫院之前才戴上口罩,手上一定是沾滿了病毒,因此為了保護其他人,進醫院前要記得洗手,以免摸了東西留下病毒。離開醫院以後也要記得洗手,以免帶著病毒回家,「進醫院前洗手是幫助國家,出醫院後洗手是幫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