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痛風急性期,多溼熱痹阻、寒溼痹阻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李叔霖記者
   日期:04月26日
 
   

 

 

 

大吃大喝之後,可能會造成痛風上身。中醫師黃純慧表示,傳統中醫認為,這種病症常跟飲食不當等因素有關,發病時盡靜而夜發,發則徹髓,痛如虎咬,所以稱為白虎之病,主要是強調痛風特點為白天痛輕或不痛,入夜痛甚,劇痛徹骨如虎咬一般,患者必須忌口、治療雙管齊下,才能免除被病痛折磨。

黃醫師指出,如果民眾平常少喝水,加上大量吃下海鮮或內臟等高普林食物,以及過度飲酒之後,血液尿酸值往往瞬間飆高,尿酸沈積關節,日久造成關節紅腫熱脹,最後就會產生劇痛,由於發作期來去如風,關節疼劇,所以才稱為痛風。

黃純慧醫師指出,痛風常突發於清晨或半夜,初次發作紅腫熱痛約七至十天自然消失,好發於下肢局部關節,通常在腳拇趾第一蹠趾關節,具有間歇性紅腫熱痛等特徵,發作期疼痛劇烈甚至無法穿鞋走路,如果不治療、不節制飲食,發作頻率往往增加,而且發作間隔可能變短。

如果痛風控制不好,容易產生併發症,中醫辨證治療這種病症,依照急性期、慢性期予以用藥,急性期常見溼熱痹阻、寒溼痹阻,其中,溼熱痹阻型患者常見溼熱毒邪下注關節,紅腫熱痛,疼劇不可觸碰,冷敷較舒服,伴隨發熱、心煩、口乾、舌質紅、苔黃膩等症狀,適合用當歸拈痛湯、四妙丸。

寒溼痹阻型患者常見外感寒溼侵入肢體,關節劇痛,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關節不可屈伸,膚色不紅,觸之不熱,伴隨舌淡紅、苔薄白等症狀,適合用桂枝附子湯、上中下通用痛風丸。

慢性期常見脾虛溼阻、痰瘀阻絡、肝腎虧虛,其中,脾虛溼阻型患者常因久病傷脾胃,伴隨胃脘痞滿、吃得少、大便稀溏、關節腫脹疼痛、肢體重著酸楚、舌淡嫩胖大、苔白滑等症狀,適合用五苓散。

痰瘀阻絡型患者常因久病以致水液停滯體內,溼聚成痰,痰溼阻滯血脈,血行不暢,痹阻脈絡,常見關節腫脹刺痛,關節色紫黯僵硬變形,常在關節處形成黃白色、表皮薄易潰破、大小不一的皮下結節如石,伴隨舌黯淡、舌下絡脈青紫、苔膩,適合用身痛逐瘀湯、疏經活血湯。

肝腎虧虛型患者常因久病後肝腎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輸代謝失常,關節疼痛不顯著,關節畸形,屈伸不利,伴隨肌膚麻木、肢冷、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心煩口乾。舌紅、少苔等症狀,適合用獨活寄生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