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台美合辦茲卡檢驗國際研習營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62期)
   記者: 
   日期:04月18日
 
   

 

 

 

 陳建仁:疫情預防與管制亟需國際合作

↑「茲卡病毒檢驗診斷國際研習營」4月13日舉行,針對茲卡病毒高風險國家進行檢驗診斷實務研習。

因應茲卡病毒威脅,我國與美國於4月13日舉辦「茲卡病毒檢驗診斷國際研習營」,針對茲卡病毒高風險國家共計12國25名學員,進行茲卡病毒檢驗診斷實務研習。

美日專家來台擔任講師

出席貴賓包括:衛生福利部長蔣丙煌、外交部次長令狐榮達、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梅健華及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並由美國及日本共有3名專家來台擔任講師,其中美國疾管署謝文儒博士是首位針對巴西小腦症進行病理診斷的專家。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NIID)的田島茂博士(Dr. Shigeru Tajima)則是日本首位成功分離茲卡病毒的專家,美方也介紹茲卡病毒、登革熱及屈公病三合一快速檢驗套組,強化各國實驗室的檢驗量能。

共同面對全球衛生安全挑戰

陳建仁表示,公共衛生的問題超越國家疆界與政治差異。茲卡病毒由南美的巴西擴散至位於亞洲地區的越南,凸顯世界各國合作致力於疾病預防和管制的重要性。由於台灣存在同樣由病媒蚊傳染的登革熱,相信台灣有足夠經驗與專業貢獻於相關疾病的知識基礎。

陳建仁認為,傳染疾病預防與管制亟需國際合作,在他擔任衛生署長任內,曾和包含美國官方機構在內的各國衛生專家共同研討SARS疫情,最後成功控制疫情的發展。同時自「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lobal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Framework GCTF)創建以來,台灣已就MERS、登革熱的議題與美國合作,促成區域的專業經驗與知識交流。在此架構下,台灣與美國可共同應對全球衛生安全的挑戰,為區域國家提供重要的研究與訓練。

衛生福利部表示,國際研習營課程包括茲卡流行病學講授及實驗室實務操作,目的在於提升區域防疫量能,藉由研習協助各國強化實驗室茲卡病毒檢驗及診斷能力,防範茲卡病毒之威脅。

各縣市藥師將投入防疫工作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最早在西元1947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其他傳染途徑如性行為、母嬰垂直傳染等,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如附表所列。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台北時間2月2日宣布巴西小頭症及神經系統異常病例(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已達國際公共衛生緊急關注事件,台灣疾管署立即成立署級指揮中心,並將茲卡病毒感染症改列為與伊波拉、MERS同級之第五類新興法定傳染病。

茲卡病毒傳染途徑中,病媒蚊為主要傳染方式之一,之前在登革熱防疫上各縣市藥師公會從南到北積極投入支援,控制及預防疫情的蔓延。面對茲卡病毒侵襲,藥師公會一本服務精神,各領域的藥師將與政府相關單位並肩作戰,投入防疫工作,密切關注相關防治資訊與疫情發展,發揮藥學專業,與國際防治作為同步。

國內1月起機場攔檢 尚未發現病例

國內自今年1月10日於機場攔檢,除首例茲卡病毒境外移入個案外,今年截至4月10日止全台共檢驗1,549例,並未出現確定個案。

疾管署表示,疾管署檢驗中心已具備血清、分子生物及病毒培養檢驗技術,最快於三小時內可得知檢驗結果,未來引進三合一快速檢驗套組後,更可同時檢驗三種蚊媒傳染病。

依據衛福部公告修訂後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定義,符合下列2種狀況即應通報:

(一)發病前2週,有茲卡病毒感染症確定病例接觸史或有流行地區相關活動史,並有紅疹或發燒,以及關節痛(arthralgia)、關節炎(arthritis)或非化膿性或充血性結膜炎(non-purulent/hyperemicconjunctivitis)三者其中一項以上症狀。

(二)小頭畸形新生兒或其母親(母子垂直感染)。此外,若僅有單次檢驗結果IgM陽性,需排除為其他黃病毒交叉反應。

疾管署訂定通報及檢驗流程

疾管署指出,國際間流行地區之監測資料顯示,感染茲卡病毒感染症之孕婦,可能會產下小頭畸形的新生兒。疾管署已針對有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活動史之懷孕婦女,諮詢專家建議後訂定通報與檢驗流程。

此研習營有來自澳洲、孟加拉、斐濟、印尼、日本、馬來西亞、緬甸、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12國共25名實驗室專家或病理專業人員來台參與,精進茲卡病毒的檢驗診斷技能,並與國際同步建立多方合作,強化全球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