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與養生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
   記者: 楊玲玲
   日期:03月23日
 
   

 

 

 

藥食同源 

過去的人普遍營養不足,但由於社會快速變遷,現代的人則是營養失調。所以大家的飲食攝取,宜以現代之營養學,再輔以中藥的理論選材,才能更合國人健康、養生之目標。

健康就是財富,有健康之身體,才能造就偉大的事業。在國人生活水準不斷提升之今天,對健康之追求也日益殷切,然而仔細觀察國人對保健所採取之方法及飲食生活型態:藥補以求健康之普遍心理,致使各類業者自稱之健康食品,例如花粉、靈芝、香菇精、大棗精等產品充斥市面,而各種以健康掛帥之健康飲料、運動飲料,其內含的化學添加物及防腐劑,都是危害人體健康的潛在因子。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已由過去悠閒自得的農業社會走向忙碌之工商業社會,使職業婦女增加,相對的,花費在家庭中三餐之時間日益減少。

藥食同源是傳統中國醫學的特色,最理想的境界是預防醫學,即養生之道。近年來由於各國提倡自然療法,重視養生保健之道,主張由自然食物中吸收營養、進行身體修補工作,即為國人所謂「藥補不如食補」的觀念。

所以在飲食營養選擇知識日益高漲之今日,如何在每日三餐中調配營養、防病又間補身的食物,變成為當今家庭主婦的一大難題,因此根據現代營養學若能在輔以傳統中醫中藥理論之認識,對健康之訴求將更相得益彰。

認識體質吃出健康

★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比吃補藥還有效

在日常的飲食中,我們常可以聽到什麼東西「性熱」,什麼東西「性涼」,什麼人的體質屬於什麼型,不能吃什麼東西等。由此可見,現今醫學如此發達,但是古老中醫的許多觀念,仍在影響著我們。

中華民族以農立國,各種植物對人體、疾病的影響,體驗極多,神農嚐百草的傳說可算其中的代表。所有這些點滴的經驗,都陸續被收錄在歷代的草本經書中,例如「神農本草經」、「食療草本」、「食物本草」、「食鑑本草」以及「本草綱目」等。這許多的經驗不只包括各種藥食的性質,古人還以陰陽五行的原理巧妙的把藥食和人體生理及病理的性質相結合,而發展出一套有別於西醫的醫藥系統。

中醫之所以一再強調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主要是考慮個人不同的體質或症狀,而以藥食來加以平衡,調和至合乎中庸之道,使人體的生理能達到平衡的狀態,自然能夠祛病強身,這是很合乎科學之道的。

★人類基本體質共有八種

以中醫的理論,人類體質的分類有下列幾個原則:

第一種是以寒熱來分類,可分為熱性體質及寒性體質。

(1)熱性體質
凡緊張、興奮、亢進、炎症、充血之症狀,即口渴、喜喝冷飲、尿量少而色黃、便秘或生理變化較早、交感神經興奮等屬之。

 (2)寒性體質
凡弛緩、萎縮、衰退、無力、貧血之症狀,即口不渴、喜喝熱飲、尿量多而色淡、生理周期較遲、副交感神經與奮等屬之。

第二種是以虛實來分類,可分為實型體質及虛型體質。 

(1)實型體質
體內缺乏排毒之能力,但人體可加以撲滅,即一般言語行動力氣足、體力沛、無汗、便祕症。 

(2)虛型體質
可將病毒由體內排出,但身體缺乏撲滅力,即言語行動無力、體力虛弱、汗多、下痢、瘦弱、蒼白。 

第三種是以燥濕來分類,可分為燥性體質及濕性體質。

(1)燥性體質
全身體內之水分絕對的不足、空咳無痰、體燥、口渴、便秘、月經少。 

(2)濕性體質
身體局部的水分相對的過剩、血壓高、浮腫、腹鳴、多痰、嘔氣、下痢。

一般而言,人體之體質判定即將以上之寒熱、虛實、燥濕分成基本的八型,亦即「燥熱實型」、「濕熱實型」、「燥熱虛型」、「濕熱虛型」、「燥寒實型」、「濕寒實型」、「燥寒虛型」、「濕寒虛型」。

★不同體質搭配不同食物 

傳統中國醫學,則將食物依其一般性質分為四氣及五味,四氣即為食物吃入體內時會表現出「寒、熱、溫、涼」之作用。若無溫熱亦不具寒涼之作用,則將其歸類屬於「平性」。但究竟何時宜選用寒、涼性食物?何時宜選用溫、熱性食物?

一般來說,健康的人會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有各種的生理變化,春暖、夏熱、秋涼、冬寒,人體爲達到其恆常性,因此春天多食用平性食物,夏、秋天多食用寒、涼性食物;春、冬天宜食用溫、熱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