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念珠菌感染》中醫稱溼熱鬱結釀成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李叔霖
   日期:11月13日
 
   

 

 

 

念珠菌原本就存在人體消化道、泌尿道。不過,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林展弘醫師表示,有時候念珠菌可能因為人體生態環境失衡導致變成致病菌,傳統中醫認為這是「溼熱鬱結」所造成,感染之後女性陰部所生分泌物會出現不同病理狀態。治療上,除了內治法,還需外洗法加強效果。

林醫師指出,如果分泌物呈現白色、質清,通常代表溼勝於熱,這時適合用完帶湯,視病情酌加蛇床子,有助止癢、消炎、殺蟲,使用薏仁,可以利溼;如果分泌物臭腥味重,通常代表熱勝於溼,這時適合用八味帶下湯,視病情酌加白癬皮、菊花,有助清熱。

如果口苦、小便黃、大便祕、情緒不穩定,通常代表肝經溼熱,這時適合用龍膽瀉肝湯,視病情酌加白癬皮,有助清熱,使用茵陳,可以利溼。

外洗部份,林展弘醫師指出,如果病人感到搔癢難耐,適合用蛇床子同水熬煮成藥湯,煮好後放到溫就可外洗患處;如果病人出現熱象、發炎厲害,這時分泌物比較臭,適合用蛇床子、黃柏、苦參根同水熬煮成藥湯,煮好後放溫就可外洗患處。黃柏能夠消炎、清下焦熱,苦參根能夠祛蟲、消炎、清熱。

傳統中醫把人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心窩以上稱為上焦,心窩以下、肚臍以上稱為中焦,肚臍以下稱為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