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異常為引發失智原因之一!榮陽團隊研究發現,有4成嚴重頸動脈狹窄病患,即便沒有腦中風,卻已有輕度認知障礙的失智情形出現,而透過藥物及手術等介入性治療,約有3成病患會顯著改善。
血管病變 導致認知退化
雖然只有3成,但對失智症的治療來說已經是難能可貴,建議民眾60歲以上、若出現頭暈及失智情形,最好做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北榮神經內科副教授李怡慧表示,頸動脈是供應大腦血流最重要的大血管,嚴重的頸動脈狹窄程度若達70%以上,容易發生動脈斑塊剝落或腦部供血不足,進而造成同側下游的缺血性腦中風,但臨床發現,即使出現嚴重頸動脈狹窄,仍有病患並未腦中風,但卻表現出認知功能退化,而在他們的腦部磁振造影檢查中,卻沒有異常的發現。
藥物、手術 3成能改善
李怡慧指出,榮陽團隊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及擴散張量造影的技術,針對30位正常民眾及30位嚴重頸動脈狹窄病患進行對照,發現不同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失智症,這類血管性認知障礙病患的病變位置,並不起源於記憶中樞的海馬回,而是在廣泛的額頂葉腦白質出現微結構及功能性連結斷裂,因而影響了認知功能的連結。
及早發現 治療有希望
北榮腦血管科主治醫師林浚仁表示,經對這30位病患給予藥物及藥物加上頸動脈支架置放術的治療後,結果發現有3成病患在語言、記憶力及空間感的認知上有明顯的進步,另7成沒有顯著的進步,可能與其腦細胞受損太過嚴重有關,嚴重頸動脈狹窄所引起的失智仍有不可逆的部分。
北榮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表示,台灣失智症與輕度認知障礙人口將近22萬人,失智症有一半是神經退化所引起,血管異常因素則占了3成,門診中失智症病患僅有一成有機會進步或是不惡化,嚴重頸動脈狹窄引起的失智經治療後,可以有3成的顯著改善相當不容易,病患要把握及早發現與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