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病人用藥教育:淺談痔瘡的治療(上)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868期)
   記者:  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彭曉雲
   日期:05月19日
 
   

 

 

 

痔瘡症狀及分類

痔瘡(hemorrhoids)患者在症狀輕微時,大多數會到社區藥局購買非處方外用藥物,進行局部保守症狀治療,而當症狀加重時才會求助醫生就診處理。痔瘡好發年齡層為45至65歲,尤其是同時有增加腹內壓危險因素存在下如長期緊張、便秘、懷孕、腹水等。痔瘡是肛管(anal canal),指的是肛緣到肛管直腸環平面的部分,約4公分,於遠端部位黏膜下的血管組織擴張,此擴張血管無法被結締組織支撐住而產生下降或脫垂現象。痔瘡會引起肛門有分泌物、排便時流血、血便、瘙癢。

痔瘡以解剖位置的齒狀線﹙dentate line﹚為分界,即柱狀和鱗狀上皮細胞之間的接合處,可區分外痔、內痔及混合痔。齒狀線以下為外痔,由軀體神經(somatic innervation)支配,對溫熱刺激有感,會因為充血而引起肛門不適,若有血栓形成則會引起急性的疼痛。齒狀線以上為內痔,由內臟神經(viscerally innervated)支配,內痔一般表現為脫出或無痛性血便,根據「脫垂程度」分為四級,第一級可能會出血,但不會脫垂,無明顯的不適,第二級在排便時會脫垂但會自動縮回,第三級會脫垂且得靠手輔助方可回復原先狀態,第四級則為永久持續脫垂。除了內、外痔外,仍有病人會以混合痔來表現。

診斷

身體檢查包括有腹部、會陰、直腸指診及肛門鏡(anoscopy)檢查,單獨直腸指診,既不能診斷,也不能排除內痔;故肛門鏡檢查是必需的。可能引起與痔瘡症狀相似的肛門直腸疾病包括大腸癌、肛裂、肛門癌、發炎性腸道疾病、菜花狀病變等,故常需進一步進行鑑別診斷。當懷疑有嚴重的疾病,如癌症,發炎性腸道疾病,同時有排便習慣的改變、腹痛、體重減輕、直腸出血與便血,或結腸癌家族史的人,美國結腸直腸外科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建議50歲以上且過去10年內沒有徹底檢查過直腸,有痔瘡症狀與直腸出血的患者,應及時考慮結腸鏡檢查(colonoscopy)。

處置

一、內科治療

對於第一級痔瘡適用內科治療,包括:

1. 軟便劑-可使用於手術前和手術後的患者,當糞便容易解出時,通過肛門壓力減輕,較不會造成疼痛、流血及延遲傷口癒合。

2. 攝取適量水分及纖維-對於軟化大便有幫助。統合分析研究顯示,一項12個隨機臨床試驗,當有痔瘡症狀時補充纖維,如車前子(psyllium)、胖大海(sterculia)或未經加工的麩皮(unprocessed bran)可降低出血、疼痛和癢的症狀。常用纖維補充劑,有車前子、甲基纖維素和小麥糊精(wheat dextrin)可供選擇。應從少量開始食用並緩慢增加,避免腹部有漲氣副作用。治療目標為飲食中每天增加20至35克高纖維飲食,各種食物纖維含量如(表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