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心房顫動-中風危險因子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蘇湘雲
   日期:04月22日
 
   

 

 

 

「感覺到自己中風時,身體好像迅速石化,左邊漸漸不能動、反應變慢…心裡想著是否就要這樣等死。」王先生年齡五十出頭,是位廚師,由於工時長、壓力大,不僅每天一包菸,常常下班後都是需喝一、兩杯高梁才能入睡。有天早上同事叫醒他,發現他行動反應遲緩,趕緊將他送醫,確診才發現是心房顫動造成中風。

收治這位患者的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雙和醫院神經科陳龍醫師表示,有些人認為中風症狀多是馬上發作、一下就能察覺不對勁,事實上,有的人中風開始時很輕微,隨著時間越來越嚴重,等發現異常時,已錯失黃金治療時機。舉例來說,有患者中風出現手麻症狀,以為是壓到,後來才發現是中風。

年齡增長、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症狀、心房顫動等都是中風危險因子。特別是心房顫動,患者可能只有稍微胸悶一下,症狀不太明顯,因此常受到忽視。根據最新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證實,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肌梗塞發生率為正常人的兩倍,女性風險更高出男性一點五五倍。長期追蹤更發現,初次診斷心房顫動的五年內,患者失智的機率為百分之十點五,與中風機率不相上下,後續照護的社會成本很龐大。

由於心房顫動通常沒有症狀,不少患者出現缺血性中風、心臟衰竭後才確診有心房顫動。陳龍醫師指出,國際性調查發現,心房顫動自有症狀到確診平均大約延遲二點六年,雖然最簡單的臨床徵兆為脈搏不規則,但人工把脈準確度較低,因此呼籲高血壓、肥胖、瓣膜性心臟病等高危險族群應定檢是否有心房顫動,並可使用合併有心房顫動偵測功能的心房顫動電子血壓計做量測。

為了提醒民眾提高對心房顫動的警覺性,百略醫學今年邀請名廚阿基師(鄭衍基)擔任公益大使,推動「良心推薦量心顫」活動,更捐贈一千台心房顫動電子血壓計給全台共三十間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的行為,其中七百台透過台灣腦中風學會捐贈予腦神經、心血管相關醫師們診間使用以防止中風,預計受惠民眾超過五十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