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師楊政達表示,人體最大的器官就是皮膚,一旦碰撞受傷後就容易產生傷口,然而很多民眾不懂該如何把傷口處理好,處理過程中常會出現三大迷思。
楊護理師指出,迷思一,民眾常認為傷口保持乾燥比較好。事實上,保持傷口乾燥並不是完全正確,因為傷口在適度濕潤的環境之下,表皮細胞分裂、癒合速度相對會比較快。
因此適度濕潤傷口復原效率會比在完全乾燥的狀態下來的好,所以民眾應修正不讓傷口包紮以便保持乾燥的做法。
迷思二,民眾常認為用消毒藥水進行傷口消毒殺菌時,最好產生泡泡、會感到痛才有效。事實上傷口不很髒就不需要,因為消毒藥水容易破壞正常皮膚的肉芽組織,而且可能會導致殺菌的白血球活性降低,因此民眾應改變這樣的想法;傷口很髒則須經過消毒殺菌後,馬上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以避免不慎破壞到正常皮膚。
迷思三,傷口要勤換藥,好的會比較快。事實上,勤快的換藥對新增肉芽組織來說,也可能是一種傷害,因此,民眾只要依照傷口性質、癒合情況來決定傷口換藥次數即可,不一定要每天很勤換藥,而且常換藥可能會導致傷口感染。
其實最重要的做法是傷口一定要保持清潔,但如果是傷口感染嚴重或是很髒的傷口,建議找醫師換藥比較好,同時順便向醫師諮詢換藥的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