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培養幹細胞,北榮有新突破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記者:黃玉芳
   日期:9月30日
 
   

 

 

 

科幻電影中常有複製人的情節,其實現在只要切割身上一小片皮膚,在體外可培養出心臟、眼睛等部位的幹細胞,就可以試驗疾病的治療藥物是否有效。台北榮總近來破解了在分化幹細胞過程中關鍵的「Parp1」基因,大幅提高了幹細胞在治療疾病上的應用。

胚胎幹細胞研究在醫學倫理上有爭議,去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發現突破性的技術「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可以透過送入c-myc等特定基因,將取自病人臍帶血、血液、皮膚等處的體細胞,分化成具有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特性及功能,進而分化成各種細胞或是帶有特定疾病基因的細胞。但研究發現,加入c-myc基因,恐有致癌疑慮。

陽明大學藥理所教授、台北榮總教研部主治醫師邱士華表示,最近北榮研究團隊發現另一個「Parp1」基因,在細胞發號施令、重新編譯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可以取代c-myc 基因,卻不會致癌,讓細胞培養過程中更安全、提高治療應用的可行性,這項研究成果也獲得山中伸彌的肯定。

邱士華說,目前只要切割人體手臂、腹部等部位,一小塊約0.5X0.5公分大的皮膚,只要取一次,能培養出特定部位的幹細胞,變成跟受試者專屬、跟受試者基因一模一樣的「代理受試者」,甚至可以年輕時取、妥善保存,等老年時有疾病時再來應用。

例如,北榮研究遺傳性視網膜病變的家族,並誘導患者的體細胞,成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邱士華說,未來可以針對患者的病變,在體外進行大量藥物的篩選,選擇有效藥物。事實上,日本將在明年將展開人體試驗,以視網膜上皮細胞治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