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病人用藥教育:不痛卻很癢-擾人清夢的慢性蕁麻疹(中)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817期)
   記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 邱資婷 藥師
   日期:
 
   

 

 

 

皮膚切片(skin biopsy)並非診斷慢性蕁麻疹的常規性檢查,患者若出現下列其中一項或數項徵兆:
(1) 病灶持續超過24小時以上,疼痛感大於搔癢感且伴隨著出血小點(petechiae)或紫斑(purpura),或症狀緩解後色素沉著。
(2) CPR或ESR值升高或伴隨著全身性症狀(如:關節疼痛、發燒等)。
(3) 症狀對於適當劑量的抗組織胺未產生反應。當上述情形發生時,可於剛成形的病灶組織進行3mm鑽孔切片(punch biopsy),此項檢查主要幫助排除患者是否患有蕁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 vasculitis)。即便可藉由上述診斷方法鑑別,慢性蕁麻疹族群中,約有80%以上的患者屬不明原因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3。 

 

藥物治療流程與用藥指導

多數慢性蕁麻疹患者的急性症狀在服藥後即可迅速緩解,部分患者於一年內即可獲得改善,亦可能反覆發作持續長達一年甚至更久,臨床上目前沒有可完全根治慢性 蕁麻疹的藥物,僅能症狀緩解。治療目標除改善症狀,還須確保藥物副作用不會降低患者生活品質。多數患者需每天服用至少一種以上的藥物以控制症狀,治療藥物 主要依據患者的不適感減輕程度與過往的服藥經驗來選擇。

根據美國家庭醫學期刊建議的慢性蕁麻疹治療流程4,治療步驟如下:

(一)第二代抗組織胺屬慢性蕁麻疹的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達到有效的症狀控制,以基礎治療劑量作為起始劑量且應每日按時服藥。

(二)療程第三週,若無法改善症狀,應逐漸增加劑量至原始劑量的二至四倍, 根據一篇系統性回顧研究顯示,多數反覆發作患者可藉由提升劑量而獲得改善。

(三)療程第七週,若療效仍不如預期且症狀持續,可更換其他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並視情況逐漸調整劑量;亦可選擇於睡前加入第一代抗組織胺,或H2- receptor antagonist,作為輔助治療藥物;此外,若以口服皮質類固醇Prednisolone 治療,療程應介於三至十天,一旦病情獲得控制,即逐漸減低劑量,以避免因長期服用引起的副作用。對於因接觸低溫或服用NSAIDs藥物所引起蕁麻疹的患 者,可加入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如:montelukast及zafirlukast,作為輔助治療。對於不同藥理機轉的藥物,應逐步地分別添加,使症狀獲得控 制。

(待續)

參考資料

3. Sarbjit Saini, MD. Chronic urticaria: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pathogenesis, and natural history. 2013 UpToDate www.uptodate.com.
4. Paul Schaefer. Urticaria: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Am Fam Physician. 2011;83(9):1078-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