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丹參化學成分與炮制的選擇(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813期)
   記者: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藥局 陳芷葳 藥師
   日期:
 
   

 

 

 

 

前言

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乾燥根及根莖,其形狀和人參相似,因其根皮丹而肉紫,故名丹參1,別名血生根(遼寧)、大紅袍(河北)、紅丹參(湖北)、赤參(四川)、血參 (河南)、紅根(江蘇)、紫丹參(山東、江蘇、四川)。一名卻蟬草。丹參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本草綱目》記載「丹參色赤味苦,氣平而降,陰中 之陽也。入手少陰、厥陰經。心與包絡血分藥也。」。2丹參藥理作用以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抗凝血為主,臨床上常應用於冠心病及缺血性腦血管病。3現在丹 參的炮制品多為生丹參和酒丹參,以下就通過其化學成分來探討丹參炮制的選擇。

 

化學成份與生物活性

丹參的研究中,有的只提取脂溶性成分,有的只提取水溶性成分,有的則是脂溶性及水溶性皆保留,但特別的是不管提取的成分為何,都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丹參的主要成分和藥理作用實在值得深入研究。4

目前從丹參中分離得到20多種水溶性成分及50多種脂溶性成分,水溶性成分主要為酚酸類化合物,如丹參素(3-(3,4- 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原兒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咖啡酸(Caffeic acid)、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等;脂溶性成分主要為共軛、酮類化合物,如丹參酮(tanshinone)、丹參酮ⅡA(tanshinone ⅡA)、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等。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丹參的水溶性成分大多具有抗氧化、抗凝血、抗心肌缺血等作用,與“活血袪瘀” 等傳統功效密切相關;而以丹參酮類為主的脂溶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神經系統保護以及抗心肌缺血、心肌保護和內皮細胞保護等作用。5

 

丹參的選取

不論是野生或栽培丹參,主要的水溶性成分如丹酚酸B及丹參素都是以去粗皮組含量較多,而脂溶性成分隱丹參酮、丹參酮ⅡA和原兒茶醛、咖啡酸則是以粗皮組含 量較多(表1)。栽培丹參和野生丹參成分的不同在於野生丹參的丹參素、原兒茶醛、咖啡酸含量較多,而栽培丹參的丹酚酸B、隱丹參酮、丹參酮ⅡA含量較多 (表2),然而僅管如此,丹參根直徑的增加,造成的是木質部比例顯著增加,而粗皮部則比例減少,故丹參較粗時丹酚酸B及丹參素含量相對增高。又由於丹酚酸 B在丹參中的藥效作用較強,因此丹參用藥時藥材的選取以根條粗壯者為佳,證實了丹參傳統等級劃分有其合理性。6

《中國藥典》2005版規定丹參酮ⅡA含量不得少於0.02%,丹酚酸B含量不得少於3.0%。7丹參多生用或酒炙用。以根條粗壯、色紫紅為佳,以根中含結晶性喃菲衍生物的色素成分(如丹參酮等)含量高者為優。8

 

參考資料

1. 呂健。丹參的藥理及臨床應用。吉林醫學信息2012:32
2. 徐麗君。丹參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概述。中西醫結合研究2009;1(1):45-48
3. 馮霞。丹參的臨床新應用。亞太傳統中醫2011;7(3):146-147
4. 呂露陽、張浩。丹參有效成分體外抗氧化活性比較。光譜實驗室2012;29(4)2460-2462
5. 劉靜、戴忠、王鋼力、林瑞超。丹參活性成分及相關分析方法研究進展。中國實驗方學雜誌2012;18(11):288-295
6. 趙希賢、趙鳴舒、陳玉婷、龔衛紅、李榮。丹參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佈。中國實驗方學雜誌2011;17(20):111-113
7. 李懿。制對丹參有效成分含量的影響。科技資訊2010:221
8. 趙仁霞。丹參的現代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中國醫藥指南2011;9(12):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