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罹患第一型糖尿病20年99%會出現眼底病變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
   日期:8月12日
 
   

 

 

 

糖尿病控制得好,未必能避得了眼病變!高雄醫大兼任教授,眼科醫師蔡瑞芳表示,依統計研究,20年糖尿病病史的人,無論病情控制如何,9成9的第一型患者出現視網膜病變;第二型患者則約6成發生相關病變。

蔡瑞芳醫師昨(11)日在洪鈞培文教基金會公益講座中表示,糖尿病患者即使接受專科醫師規律的治療,20年後產生糖尿病眼睛視網膜病變機率仍然極高,病理機轉至今仍未完全破解。

蔡瑞芳醫師認為,目前糖尿病的給藥主要根據3個月糖化血色素,只是患者的血糖平均值。然而很多人忽略飯後血糖偏高的問題,不少患者驗糖化血色素差強人意,卻沒有每天以血糖機測量飯後血糖的習慣,無法確認自己的血糖是否總是在飯後波動、升高。

還有病人常因低血糖狀態而隨時身邊備有餅乾及糖果以備不時之需,結果病人血糖波動太激烈,體重反而增加,糖尿病更惡化。

血糖的波動逐步傷害雙眼。醫師指出,視網膜新生血管的產生與長期暴露在高血糖的血液有關。高血糖使血管改變,血管的內皮細胞受損,血流受阻,產生新生血管。但新生血管的結構不完整,容易造成阻塞或不通,造成血漿或血液的滲出到視網膜而導致視網膜水腫或出血。

醫師提醒,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或發生在30歲以前,20年後約有3.6%的人失明;第二型患者或發生在30歲以後的人,20年後約有1.6%失明。

蔡瑞芳醫師另指出,統計顯示,己開發國家中有12%的盲人患老人黃斑病變,但新產生的失明盲人,則有17%是老年黃斑病變所造成。目前台灣引進2項血管新生抑制注射劑可供治療,儘管價差頗大,但效果類似。

蔡瑞芳表示,黃斑位在視網膜中心區5.5mm直徑區位置,因含有黃色的玉米黃素,稱之為黃斑,若黃斑受損則視力會下降至0.1以下。

醫師提醒,隨年齡增加、光線或紫外線的照射及黃斑區葉黃素的補充減少均會造成黃斑的病變。

人類視覺作用與相機類似,都需要有感光機能。黃斑區有感光細胞或光感受器,當密度及分佈減少,因而造成視力減退或喪失。若病變繼續進行,便產生一種最終糖化蛋白沈積,是誘導脈絡膜產生新生血管的主因。黃斑病變可分成乾性及溼性,溼性黃斑部病變又叫新生血管性老人黃斑部病變。

乾性黃斑病變約佔85%-90%;溼性約佔10%-15%,乾性黃斑病變惡化到後期,就會變成溼性。

醫師指出,藉注射血管新生抑制藥物阻斷血管新生作用,抑制黃斑部血管的增生,雖有不錯的治療及視力改善效果,且健保給付,但給付次數、頻率有限制,多少影響到整體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