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對現代人而言並不陌生,約有10~35%的人曾發生過失眠相關症狀,依據台灣睡眠醫學會的統計,全台超過200 萬人睡不好。偶爾失眠一、二天,倒無大礙,待壓力事件過去了,就能恢復。但是長期的失眠呢?那可能會整天昏昏沈沈,提不起勁,無法專心、記憶力減退等全身不舒服。看了醫生,若是醫生開了些安眠藥,常又會陷入非吃不可嗎?會不會有副作用?會不會成癮?等焦慮中。
其實安眠藥物不過是個協助睡眠的工具,治標而不是治本,我們應當瞭解它,做它的主人而不是藥物的奴隸,不需要特別排斥、防衛它,當然也不可過度依賴。
安眠藥的發展由最早期的酸棗仁、酒精、鴉片、迷幻藥到十九世紀的水合三氯乙醛等,結果發現不是毒性大、就是效果差、副作用大等缺點。直到十九世紀末巴比妥鹽(barbiturates)的研發,才算真正有了安眠藥,可惜因為其成癮性高且治療劑量與致死劑量相近,容易上癮,也容易致命,因此造成人們對安眠藥心生抗拒,聞之色變。
1950 年以後開始有新的助眠藥物陸續被研發出來,其中頗負盛名的便是BZD (benzodiazepine) 類藥物,短短數十年間已有多個BZD 被研發出來,幾乎席捲了所有鎮靜安眠藥物的市場。BZD 其效果良好,較無致命的危險,但還是有成癮性,此類藥品有brotizolam (商品名為Lendormin 戀多眠錠)、estazolam (商品名為Eurodin 悠樂丁錠)、lorazepam (商品名為Ativan 安定文錠)、diazepam (商品名為Dupin 樂平片)、flunitrazepam (商品名為Rohypnol 羅眠樂錠) 等。其作用機轉為活化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因而增加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有鎮靜安眠、抗焦慮、抗痙攣以及肌肉鬆弛的作用,其副作用包括:鎮靜、頭痛、暈眩、肌肉不協調、嗜眠等,長期服用後易產生耐藥性及依賴性,驟然的停藥可能會發生反彈性失眠及戒斷症狀,可藉由漸進式減量再停藥來改善。
隨著製藥科技的發達,近十幾年來又有更新一代的安眠藥 (non-BZD) 被研發,減少了一些副作用,成癮性變的更低,逐漸成為安眠藥物的主流。與BZD相較較無抗痙攣及肌肉鬆弛等作用,此類藥物有zolpidem (商品名為Stilnox 使蒂諾斯錠)、zopiclone (商品名為Imovane 宜眠安錠) 等。其作用快、半衰期短,可快速誘導睡眠、縮短入睡時間,較不會改變睡眠週期,也較不易產生耐藥性及依賴性。副作用有頭昏、頭痛、胃腸不適、自制不能、短暫失憶、夢遊等。
此外一些其他輔助睡眠的藥物 (如:抗組織胺、三環抗憂鬱劑、其他抗憂鬱劑等),雖然助眠的效果不甚理想,不過對一些因過敏症狀或憂鬱症導致失眠之病患,倒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至於安眠藥的選擇,則需考慮每個藥物的特性 (如:作用時間長短,作用開始快慢、代謝途徑與副作用等),以及使用者的身體狀況。例如:短效型安眠藥雖具較快之作用,但對維持睡眠之作用較弱,也較少次日清晨嗜睡之副作用,較為適合入睡困難者;而長效型安眠藥較能維持足夠時間之睡眠,若夜裡多次醒來或過早醒來者較為適用,但須小心可能次日清晨易有嗜睡之副作用;對於伴有日間焦慮者,長效藥品也是一個較合宜的選擇。另外由於安眠藥多由肝臟代謝,故老年人或肝不全者較不宜使用長效藥物,可考慮中短效藥物。
失眠應針對失眠之原因治療或調整,對於短暫性或短期性失眠,其治療的原則為正確的睡眠衛生習慣 (如:維持規則的睡眠作息、舒適的睡眠環境等),自行心理、生理調適,必要時間歇性使用低劑量安眠藥。而慢性失眠則須針對特定病因做治療,短期使用安眠藥,長期行為治療。很多患者可能常常在要不要服安眠藥中掙扎,一般而言,若睡眠問題已經影響到每天的日間功能,或是隔天有重要事情需處理時,使用安眠藥往往是必要的;另外建議最好固定上床與服用安眠藥的時刻。
安眠藥僅是短期治療失眠的工具,不宜長期使用,大多數探討安眠用藥療效及安全性的臨床試驗,執行期間多未超過5 週,因此目前並無任何安眠藥物核准可連續長時間使用。以使用最普遍且歷史最悠久的benzodiazepine (BZD) 類安眠藥為例,依照國內外所訂定的標準,皆不建議長期使用,且應以4~6 週為限。
所以除非必要,否則不宜長期服用安眠藥,若要長期使用也需醫師定期評估安眠藥用於病人的療效及安全性,病人充分認知「長期使用安眠藥的療效與安全性目前仍缺乏足夠的實證依據」。
千萬不要自行購買安眠藥服用,因為不當的使用,可能會加重病情及危及生命,使用安眠藥,一定要先諮詢醫師,由醫師處方並監控下使用。只有經過專業醫師評估與診斷及養成個人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才是解決睡眠障礙最正確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