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常把頭痛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盈瀅表示,原則上,外感頭痛多為外邪造成,內傷頭痛則細分為氣虛、血虛、肝火、寒厥、痰濁等類型,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治療用藥也不同。
張盈瀅醫師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頭部居人體最高的地方,臟腑清陽之氣都會上注於頭部,手足三陽經和主一身之陽的督脈也都上至頭部,所以「頭為諸陽之會。」
張盈瀅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醫認為,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亦有可下者,像這種情況便是內傷頭痛。因此,臨床上治療頭痛,多分頭痛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多實,內傷有虛有實;外感多用疏散,內傷有補、有溫、有化、有潛鎮、有清降等治療方式。
內傷頭痛有虛和實兩類。張盈瀅表示,虛證患者發作時較緩,實證患者發作時較急;虛證患者以肝陽最常見,實證患者以肝火最常見,從這裡就可以發現,其實肝病跟頭痛也有關係。
張醫師指出,氣虛和痰濁的頭痛,主要是由於清陽不升,但一為中氣不足所致,一為痰濁阻遏所造成,根本上虛實不同,中醫治療這些證候的基本藥物,例如中氣虛適合用白朮、茯苓、黃耆、黨參、當歸、升麻等藥材;肝血虛適合用白芍、阿膠、當歸、枸杞子等藥材,兼腎陰虛者加生地、龜板等藥材。
肝陽適合用菊花、鉤藤、白芍、牡蠣等藥材;肝火適合用菊花、白芍、夏枯草、黃芩、石決明等藥材;痰濕適合用半夏、陳皮、蒼白朮、茯苓、南星、枳殼、天麻等藥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