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肝炎患陰虛濕熱久滯、黃疸深化痰去瘀方+改善循環藥材可治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
   日期:100年04月05日
 
   

 

 

 

長期肝炎沒有適當治療往往惡化成肝硬化,中醫師陳旺全在一場研討會中表示,部分肝炎患者黃疸較深、濕熱久滯,陳旺全表示,偏重症的患者,中醫常以茵陳蒿湯合桃仁承氣湯加減輔助改善,所用藥物多為茵陳、梔子、桃仁、大黃、芒硝,桂枝等藥的組合變化,但面對不同患者及病情,用藥仍會有差異。

另如肝臟脂質代謝異常,對部分患者來說,長期下來也可能引起肝嚴重的病變,中醫視之為痰濁,可以化痰去瘀方劑搭配改善肝循環的藥材如丹參、鬱金等藥來改善,最重要的仍是適度減重,提防脂肪過度堆積。

部分輕度肝發炎患者長期下來可轉為肝纖維化,甚至硬化。有時外在症狀不明顯,未必有肝發炎指數增加的現象,有些人在腹部超音波掃描後才發現脂肪肝的問題。酒精、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藥物等因素與脂肪肝的關係密切,醣類過量時,也常出現脂肪堆積。

醫師表示,單純因飲食生活因素引發的肝臟問題可以透過運動與飲食控制逐漸改善,然而與其他疾病相關的脂肪肝須從該疾病的治療著手。脂肪肝類似中醫的痰證,在治療上大多以疏利肝膽、健脾化濕、去痰散結為主。

肝疾藉由適當的中藥方劑,可發揮輔助保養的效益,常用中藥組合有黃耆、黨參、枸杞子、樟芝、敗醬草、柴胡,甘草等,均有保肝作用,但具體用方仍需諮詢醫師後決定。

中醫認為肝硬化病變涉及多個臟腑,涉及不同臟腑與類型,則中醫師用藥也有所不同。例如有慢性肝硬化患者出現出現胃脘痛,腸鳴、疲倦、吃不下、排便稀,舌診呈現淡色、舌苔白膩有齒痕,脈像弦緩,偏向脾虛有濕的情況。

如果是清熱利濕可用茵陳等;淡滲利濕可用茯苓、澤瀉、豬苓、生薏仁;需要健脾又利濕就可用白朮、蓮子肉等等。

此外,也有患者表現頭暈目眩、耳鳴健忘、腰膝酸軟、以及五心煩熱、臉紅盜汗、舌紅少苔、脈像呈現細數、失眠多夢的現象,中醫稱肝腎陰虛兼有溼熱證型。

另也有體型偏瘦、頭暈、乏力舌淡苔白的肝硬化患者,腹脹兼下肢浮腫、尿少,最後以真武湯及五苓散加味後得以改善。另部分患者因肝硬化病史而牙齦出血、流鼻血、尿黃、口苦、舌像紅、舌苔白膩微黃、脈像弦緩滑,此時便需要清濕毒及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