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焦點新聞-治類風溼關節炎藥物+復健療效佳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記者:馮惠宜
   日期:99年10月03日
 
   

 

 

 

70歲的王女士感冒痊癒後出現關節疼痛,原以為是身體退化,後來手腳關節都腫起,經常痛到連梳頭髮的力氣都沒有,甚至無法走路。在住家附近診所求醫無效,兒子上網查詢,發現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溼關節炎,到醫院抽血檢查類風溼因子,證實就是類風溼關節炎。 經過非類固醇抗炎藥物、低劑量類固醇及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後,王女士的疼痛漸漸減輕。但因關節發炎已造作肌肉萎縮,行動仍有困難,醫師建議下積極進行物理治療及持續運動,才逐漸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發炎性關節炎 10萬人苦

署立台中醫院風溼暨復健科醫師呂傳欽指出,台灣有10萬人受類風溼關節炎所苦,這種病會侵犯關節,造成關節變形,需要藥物治療加上物理治療,並配合運動提升心肺訓練,可儘快解除疼痛,也能防止肌肉萎縮。藥物治療可收80%療效,物理治療和運動補足20%療效,兩者相加才會好得快。

呂傳欽說,類風溼關節炎病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和因老化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不同,一是自體免疫疾病,屬發炎性關節炎。症狀是多發性、不管動不動都會痛;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退化所致,通常動了才痛,只要休息就會緩解。

     好發20到50歲 女多於男

類風溼關節炎發生原因不明,遺傳因素、病毒感染、尚未被確定的微生物,都有可能致病。好發於20歲到50歲,女性患者比男性多,約為3:1。

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溼關節炎是慢性且進行性的疾病,若沒有好好控制,會漸進地惡化。大多數病例的關節軟骨在發病數個月內就開始破壞,當某一關節發炎持續存1年,關節軟骨破壞即無法恢復。只有即早、且正確治療,才能避免關節破壞變形。

台中榮總免疫風溼科主任陳得源也說,類風溼性關節炎是慢性關節炎中破壞力最強的疾病,是一種慢性且持續性的關節發炎,主要影響四肢關節,也會侵犯頸椎關節,以及影響身體其他器官。

在歐美國家,關節炎是造成殘障最重要的單一病因,美國1年因風溼疾病而付出的社會成本約1500億美元,約是全國生產毛額的2.5%。台灣沒有相關統計,但也不在少數。

陳得源指出,著名女作家劉俠就是在12歲時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90%以上的關節遭破壞變形,長年靠輪椅代步。但隨醫學進步,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及治療都有長足進步,病致重殘的例子也愈來愈少。

     控制發炎惡化 雙管齊下

呂傳欽強調,與類風溼關節炎有關的疼痛、腫脹、僵硬、乏力、疲倦,都會使病患喪失功能。且症狀存在越久,傷害的功能更多。造成的關節肌肉萎縮會引起肌肉乏力,致使關節不穩定,又進一步地破壞關節,形成惡性循環。

類風溼關節炎病患無論疾病到什麼時期,不管輕微或嚴重,都要積極持續復健,愈早復健治療,抑制關節變形、肌肉萎縮的效果更好。服用藥物控制發炎加上復健雙管齊下,才能預防疾病惡化到失能甚至致殘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