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多發性硬化症十年增3.7倍 自我檢測及早發現

   資料來源:中時健康
   記者:黃曼瑩
   日期:99年03月16日
 
   

 

 

 

7年前,正值30歲花樣年華的黃小姐,在竹科工作外也同時在二技進修,雖然偶爾會出現暈眩、走路不穩等狀況,但誤以為只是貧血而不以為意,後來連右手臂也開始麻痛,直到2~3個月後下肢感覺越來越麻,甚至沒辦法爬樓梯,直到某天因發高燒、下半身動彈不得,到急診就醫後才被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好發於20~40歲女性,因年輕時就發病,對個人、家庭或社會代價都非常昂貴,若未經過適當治療,通常在15年後約5成病患需要靠輔助器行走或終身癱瘓!但因多發性硬化症臨床症狀多樣化,且常在發作減緩後便以為沒事而鬆懈,許多患者在首次發病後1.6年才被診斷出來,延誤早期治療才能減緩神經系 統持續受損的黃金期。為提醒民眾及早發現可能病徵,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吳禹利主任與鄭美雲醫師提出「自我檢測紅黃綠燈-多發性硬化症檢測表」,提醒民眾 避免因延誤就醫而影響治療時效。

吳禹利主任指出,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因腦部或 脊髓的神經髓鞘病變,使神經訊號的傳導變慢,導致身體動作及感覺思考都會變得遲鈍、甚至消失。臨床症狀視病變區域而不同,包括視力受損、肢體無力、平衡失 調、行動不便、麻木、感覺異常、口齒不清、暈眩、大小便機能失調等。由於症狀因人而異,加上容易被誤認為只是暫時性的身體不適,從林口長庚醫院病歷資料庫 發現,病患從發病至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平均經歷1.6年,顯示此疾病初期判斷不易,導致病患延誤就醫。

為了協助民眾在日 常生活中注意多發性硬化症早期發作時的症狀表徵,吳禹利主任與鄭美雲醫師特別整理與分析10年的診斷經驗及臨床發現,提出「自我檢測紅黃綠燈-多發性硬化 症檢測表」,針對不同程度的發病提醒民眾應至神經內科就診,透過全身神經系統檢查(NE),並配合MRI檢查加速病症的確診。

根 據1998~2010年1月國內重大傷病卡領取資料,12年來多發性硬化症病患從254位上升至948位,增加了3.7倍!但因臨床發現病患有症狀卻未就 醫,或醫療院所對疾病的診斷率偏低等兩大現象,導致台灣病患數目被低估。吳禹利主任表示,若與亞洲類似國家如日本比較,相對於每十萬人口百分之八的發生 率,推估台灣可能還有900多位病患未被診斷,面臨突發性神經系統破壞的威脅而不自知。

早期治療一直是國際對多發性硬化症之治療標準,因患者發病年齡正是人生高峰,若因病而喪失認知功能及行動力,無論是直接治療費用、或是間接衍生如無法工作等問題,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更加重整 個家庭甚至社會的經濟負擔。吳禹利主任呼籲民眾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臨床發現只要早期積極治療,即可延緩神經系統的持續受損,就算發病十年以上,仍有 80%病患可維持行動力正常。目前治療以免疫調節劑為主,干擾素是目前國際認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可讓體內的免疫系統平靜下來,進而降低復發率、延長兩次發作間的時間,也使得發作的嚴重度減輕,達到穩定病情的效果,能同時減少每次發作之後所累積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