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中國陸續頒布封城令,但我國有三成學名藥的原料藥來自中國。藥界表示,若中國供應商遲遲未復工,最快下月開始浮現藥品短缺問題,首先衝擊的是原來產量大而分批進口的藥,也就是門診常用的慢性病用藥。
台灣區製藥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蘇美惠表示,中國與印度是全球藥品製劑主成分原料藥的主要供應國,且印度的原料藥所需要的前端化學品有四成來自中國,由此可窺見中國供應商停工或空運海運受阻可能帶來的效應。
安成生技董事長、前默沙東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吳力人表示,藥品進貨頻率與成本有關,一般來說,產量小的原料藥一次進口量較大,而產量大的原料藥可能會分批進口,後者製成的藥品多為門診經常處方的三高等慢性病用藥。目前尚未聽聞缺藥情形,但若一項藥品的原料藥主要來自中國,那麼伴隨中國封城停工的影響,最快下個月可能浮現供應問題。
蘇美惠表示,如果是區域性的缺藥,鄰近國家有可能互相支援來度過難關,但若疫情蔓延全球造成國際性搶藥,問題就複雜了。我國食藥署已努力啟動調查缺藥情形,但面對這波疫情可能帶來的影響,仍考驗食藥署預想與應變的速度。
「一定會受影響」,台灣區製藥工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副理事長陳威仁表示,藥廠平均庫存約有半年庫存量,因此短期國內缺藥影響不大。但若中國持續封城,藥廠就必須找第二來源、第三來源的原料藥,而這樣的調整也可能使藥品價格出現波動。
開業藥師柯明道最近叫不到常用的抗生素阿莫西林(Amoxicillin)與頭孢氨苄(Cephalexin),由於其原料藥主要來自中國,他懷疑這可能與中國供應商停工有關。
開業藥師蕭博勝與楊永安均聽說國內藥廠業代反應部分原料藥可能斷貨,不過楊永安說,學名藥製造廠往往不只一家,部分藥廠斷了中國貨源,應能找到其他國家貨源作為替代。
在醫療院所方面,林口長庚醫院與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醫師均表示目前未傳出短缺消息,不過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開業診所醫師林應然表示,診所庫存量相對低,診所與合作藥廠的庫存合計共約三個月,若中國封城逾三月就可能發生缺藥與漲價情形。
對此,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組長劉明勳表示,日前已提醒各藥廠留意與通報,截至目前尚未接獲因新冠肺炎疫情而缺藥訊息;如接獲缺藥通知,將對外徵求專案製造或專案輸入。另外,藥廠所使用的原料藥若要從中國改至他國,食藥署將協助法規面問題。
不過開業藥師沈采穎認為官方作法過於消極,她主張食藥署應主動盤點健保用量最大的30-50種藥品,統計其所屬各藥廠庫存情形,才能有效調度並真正確保民眾用藥無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