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血虛熱異位性皮膚炎患,治宜涼血清熱、止癢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李叔霖記者
   日期:07月19日
 
   

 

 

 

異位性皮膚炎常會反覆發作,執業中醫師盧彥芝昨指出,陳先生第一次前來求診,主訴全身性皮膚紅疹乾癢,抓至破皮常有潰瘍滲血傷口,大大小小佈滿全身,這種情況已經長達五年之久,因為女兒建議所以嘗試中醫療法,經過治療一段時間,總算降低癢感頻率、搔癢程度。

盧醫師指出,診斷患者皮膚,發病範圍屬於全身性,患處擴及臉部、胸口、背部、四肢,特別是下肢部份,都是大大小小紅疹,甚至潰瘍出血、出現暗紅皮疹傷口,經過望聞問切四診後,確定主症是血虛有熱,治宜涼血清熱、解表止癢,同時搭配外用中藥治療皮膚。

第二次回診,皮膚滲血傷口稍微縮小,胸口癢感減少,經過二個半月長期治療,陳先生傷口已經沒有任何滲血或潰瘍,胸口、背部的紅疹也好的差不多,手臂也好很多,唯有腿部還有一些暗色的紅疹還沒有退。

後來又加開一些溫通活血類中藥材,患者繼續接受中醫療法,最後癢感頻率、搔癢程度總算降下來,皮膚也不會一抓就流血。

盧彥芝醫師表示,根據發病臨床表現,異位性皮膚炎類似中醫四彎風、奶癬、胎歛瘡等病名,傳統中醫認為,主要病因是身體先天保衛能力不足,無法抵擋外來物質刺激侵襲,進而引起過敏反應。

異位性皮膚炎為具有遺傳傾向的過敏性皮膚炎,患者除了皮膚反覆出現皮疹、搔癢之外,個人或家族中常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疾病,患者發病後病程波動易受精神狀態、氣候改變所影響,近年來因為空氣汙染、社會壓力大、飲食無節制等因素,發病率似有逐年升高趨勢。

診斷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標準,通常五項症狀當中至少必須包括三項,如皮膚搔癢、溼疹或苔癬化皮膚炎病灶位置符合(嬰兒臉部與四肢伸側皮膚或成人屈側皮膚苔癬樣變化)、個人或家族有病史、慢性或反覆性皮膚炎大於六個月以上。

預防保健關鍵在於避開過敏原,其次少吃發物;洗澡時少用肥皂或有香料的沐浴清潔用品,多用清水清洗身體,沐浴乳用在局部重點部位即可,避免將皮膚保護性油脂全部洗掉,進而誘發搔癢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