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中醫師姜佩君昨表示,中醫沒有代謝症候群的病名記載,通常依症分屬消渴、溼阻、肥滿、痰濁、血瘀等範疇,治療常分痰瘀阻絡、肝鬱脾虛。
姜醫師指出,現代民眾嗜吃肥甘厚味之物、不動或少動導致代謝失衡,體內胰島素產生異常,使血糖高、血壓升、三酸甘油酯TG偏高、好膽固醇HDL-C偏低等,從而出現痰、溼、瘀、濁,最後影響到肝、脾、腎三臟。
姜佩君指出,患者痰瘀阻絡,代表過食膏粱厚味或不良生活作息,以致於肝脾失調,久之則痰溼愈重,患者形體漸胖,此時耗氣過多,久致氣虛,氣虛又會導致聚飲生痰,甚至又可聚血成瘀,使得痰與瘀相兼為病、臟腑功能失調、各種代謝產生失衡,治宜化痰祛瘀,適合用二陳湯加減。
如果是肝鬱脾虛,代表飲食或情志因素所造成,易使肝失調達,造成氣機鬱滯,或嗜食肥甘膏粱厚味,造成脾失健運,同時肝脾又會互相影響,最後終致肝鬱脾虛,治宜培土扶正、疏肝理脾,適合用柴胡疏肝散。
值得一提的是,代謝症候群明顯特徵是腹部肥胖,因此,消除腹部肥胖便成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建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常多運動、保持標準體重、正常作息、不要過食肥甘膏粱厚味或是暴飲暴食,以及保持低脂、低鹽、低熱量、高纖維及沒有食用精製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