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輪狀病毒感染,幼兒腹瀉死亡主因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鍾佩芳記者
   日期:03月28日
 
   

 

 

 

輪狀病毒感染仍是五歲以下嬰幼兒腹瀉死亡的主要原因。一名一歲兩個月大的男童因出現出現覆嘔吐、拉肚子,無法進食與喝水,第二天開始出現反覆高燒與抽筋,同時伴隨心跳加快,且周邊皮膚血液循環不佳;就醫時有嚴重脫水合併腎衰竭,經治療約一周後,才穩定出院。台大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呂俊毅醫師表示,因輪狀病毒感染沒有治療藥物,只能採用支持性療法,一旦感染常讓幼兒感到非常不舒服。若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脫水、代謝性酸中毒、電解質失衡、低血容,嚴重可能也會有生命危險。

根據2016年最新文獻指出,全世界5歲以下兒童因腹瀉而死亡的案例高達45萬人,其中因輪狀病毒感染比例佔最大宗。在台灣雖少有死亡案例,但造成兒童嚴重急性腸胃炎住院案例有高達三成以上是輪狀病毒造成的。

輪狀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徑為糞口傳染,主要是經由受到汙染的物體表面進行傳播,通常受到感染的幼兒,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醫師提到,在臺灣,其實一年四季皆可發現有輪狀病毒的感染病例,嬰兒出生後即暴露在感染風險中,六個月大開始進入感染高峰期,五歲以下幾乎每位兒童都至少會感染過一次。新生兒家長千萬不能忽視。

黃醫師表示,過去在所有輪狀病毒感染型別中,常見輪狀病毒型別佔了約8成左右的比例,而近年來觀察到世界各國有愈來愈多新的變異型別出現的趨勢,顯示輪狀病毒具有高度變異性且型別越來越多元,美國在2009年輪狀病毒監視研究中,發現G12病毒株成為主要流行株;另外,澳洲從2012年開始也發現G12連續四年都是主要流行病毒株。

感染輪狀病毒所造成的社會與家庭負擔不能小覷,以美國為例,每年因輪狀病毒花費的住院、急診和門診費用,以及家長因照顧患病兒童的生產力損失總共可達1850萬美元,其中1290萬美元是直接的醫療費用。

6個月開始是幼兒感染輪狀病毒的高峰期,且輪狀病毒具有高傳染性的特性,醫師表示,除了透過改善衛生環境外,目前市面上已有疫苗可以有效預防輪狀病毒感染,預防勝於治療,呼籲新生兒家長及早諮詢專業醫療護理人員,讓兒童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