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第1654期
作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中藥組 劉瓊玉 藥師
一、前言
關於紅麴之應用已有千年之歷史,且延用至今。北宋初期文物《陶谷雜採》、隋唐五代《清異錄》皆提到“紅麴煮肉”;又如《天工開物》中用紅麴保存肉類,夏天可十日不腐敗。《本草綱目》記載:紅麴,味甘、性溫、無毒。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可治赤白痢,下水穀。釀酒破血行藥勢,殺山嵐障氣,治打撲傷損,治女人血氣痛及產後惡血不盡。1985年的《中藥大辭典》提到紅麴之藥效為:活血化瘀,健脾消食,治產後惡露不淨,瘀滯腹痛,食積飽脹,赤白下痢及跌打損傷。
紅麴為紅麴菌生長於蒸煮後之米上而形成的發酵食品,其使用原料為粳米或秈米,適合之生長溫度約30℃,繁殖期間需適時補充水分。紅麴菌為腐生真菌,常出現在枯枝、泥土、落葉、澱粉等物質上,最適合生長之環境為32-35℃、pH 3.5-5 ,可耐 10 %酒精。近代對紅麴菌屬(Monascus)的研究始於1884年法國學者 van Tieghem分離馬鈴薯培養基上所發現的兩種真菌。紅麴之傳統應用有食品著色劑、釀酒原料、肉品防腐劑或藥用等,現今坊間亦常用為機能性食品或保健產品之開發。
二、天然物藥效活性研究
研究發現紅麴菌所產生之水解酵素及一、二級代謝產物如下:
1、菌體外水解酵素:紅麴菌可產生澱粉分解酵素,酸性蛋白質分解酵素、澱粉葡萄糖化酵素、麥芽糖分解酵素、果膠分解酵素、半乳糖分解酵素及核糖核酸分解酵素。
2、一級代謝產物(不飽和脂肪酸、醇及酯類化合物):琥珀酸、檸檬酸、葡萄糖酸、草酸及乙醇。
3、二級代謝產物:初步動物實驗發現含有膽固醇合成抑制、降血壓、改善骨質、抗氧化物、色素、降血糖生理活性。
相關之藥理實驗如下:
(1) 降膽固醇研究:1979年,日本學者Endo自紅麴菌(Monascus ruber)培養液中分離出Monacolin 具抑制膽固醇合成活性;1985年,又分離到 Monacolin L、X、J、M等相同基本結構化合物,也都有降低膽固醇生物活性。1980年,學者Alberts 從土麴菌(Aspergillus terrers)發酵液中分離得到Mevinolin,經一連串研究後,發展出現在臨床上所使用之Lovastatin。Monacolin K (mevinolin)之分子式為C24H36O5,分子量為404.55,熔點為157-159℃,常態下是透明或白色針狀結晶,能溶於甲醇、乙醇、丙酮、氯仿和苯,不易溶於正己烷、石油醚和水。在酸性條件下有酸型(Monacolin K)和內酯型(Lovaststin)兩種形態,為紅麴菌及土麴菌等絲狀真菌所生合成的化合物。其結構與膽固醇合成之速率決定步驟所需酵素 HMG-CoA reductase 結構相似,故會與HMG-CoA reductase產生競爭,使mevalonic acid無法形成而抑制體內膽固醇合成。
(2) 降血壓研究:主要為γ-amino butyric acid (GABA)的作用。1986年,學者Tsuji報導長期服用紅麴可減少先天性高血壓老鼠血壓升高;1987年,學者Kohama 等發現其中之降壓物質為紅麴產生的γ-GABA和乙醯膽鹼;1993年,學者樽井庄在飼料添加 0.2-0.3%紅麴培養物,可使患有先天高血壓症老鼠之血壓由超過200 mmHg降至180 mmHg以下;1995年,學者Inoue等研究發現每日攝取一定量紅麴之動物有治療高血壓作用。(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