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尖型濕疣(genital warts)是台灣常見的性傳染疾病之一,每年受到感染的人數有增加的趨勢。尖型濕疣可透過性行為直接傳染或與接觸到受病毒汙染的器物、手等進行間接傳染,嬰兒則可能經由產道而受到感染。尖型濕疣亦常見於免疫受到抑制的個體。尖型濕疣,因其外觀酷似食用的蔬菜,因而俗稱「菜花」,尖型濕疣一般是發生在生殖器黏膜上的扁平、無痛性丘疹或角質化粗糙的組織,其型態不同,大小也不一,常見於某些解剖部位,包括女性陰道周圍、男性陰莖包皮下以及包皮環切的陰莖軸,生殖疣也可以在肛門生殖器上皮(anogenital epithelium )或肛門生殖道(anogenital tract)如子宮頸、陰道、尿道、會陰、肛門周遭及陰囊處發現。近期研究顯示,尖型濕疣可能會增加肛門癌及子宮頸癌風險。如何預防及有效治療是性傳染病公共醫療之重點。
尖型濕疣病毒類型
90%尖型濕疣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型6或11所引起,HPV病毒型16、18、31、33和35則偶而可檢測出,通常是與HPV病毒型6、11呈合併感染狀態。HPV病毒型 6及11除引起尖型濕疣,也有報告與結膜、鼻子、口腔、咽喉的疣有關。
症狀
尖型濕疣通常是沒有症狀的,但是依據疣的大小和解剖位置,病人可能會有搔癢、出血、燒灼、陰道分泌物或疼痛等症狀。當疣形成較大贅生物質時,可能會干擾排便、性交或陰道分娩等。
診斷
尖型濕疣的診斷通常是透過目視檢查發現,觀察皮膚顏色及外觀,亦可透過乙狀結腸鏡、陰道鏡來進行。此外,使用3%~5% 醋酸(acetic acid)塗抹黏膜使其變白色以偵測生殖器黏膜是否有病變來幫助檢查,因其非特異性檢查,並不建議常規使用於尖型濕疣篩檢。若診斷不確定時,病變處對治療無反應,治療期間疾病惡化,病灶不典型、免疫力不全,病灶呈有色、硬化、出血或潰爛等,則可進行活體組織切片檢查來確定診斷。
治療
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輕菜花的症狀,去除菜花。現行的治療方法包括物理、化學破壞、免疫治療和手術,通常會依照患處受感染的範圍及程度來選擇治療的方式。一般來說,尖型濕疣的所有療法都不盡理想,因為治療後6個月內復發率為30%~70%,然而病灶也可能未經治療而自然消退,但3個月內再發生率為20% ~30%。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上述治療,哪一個比較優,然而,較大的贅生物透過外科手術是較明確的做法。
1. 化學製劑:包括podophyllin, trichloroacetic acid等。
Podophyllin是美洲鬼臼( Podophyllum peltatum)的萃取物,含有具抗有絲分裂的鬼臼毒素,可干擾細胞週期之運作,最後導致細胞死亡。 Podophyllin藥液每週使用1至2次,三個月成功清除率為20~50%。由於可能會有全身毒性之考量,不建議病人自行使用此劑,僅能透過醫療人員來進行,嚴格執行給藥劑量。然因目前有更安全的治療方式可選用,podophyllin已不再是第一線治療。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