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 - 骨痹、骨痿、骨縮之腰痛(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82期)
   文義大醫院中藥局 - 潘師儀藥師、 義大醫院中醫部 - 葉姿君住院醫師
   日期:089月05日
 
   

 

 

 

一、前言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以骨量減少為特點的骨組織顯微結構改變,導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發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患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通常感覺不到身體不適,但其增加潛在骨折風險往往是造成患者生活不便甚至死亡的主因,故骨質疏鬆症亦有「無聲的殺手」之稱號。人體的骨代謝主要是與破骨細胞(Osteoclast)和成骨細胞(Osteoblast)的活性有關。在成年人,因造骨細胞再生的能力不及蝕骨細胞的破壞能力,而停經後婦女則因無雌激素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所以骨質遭受侵蝕的狀況更為加重。另一方面,作為骨質重要成分的鈣質其吸收與代謝亦與骨質疏鬆症息息相關,影響鈣質吸收與代謝的因素如日曬(Vit. D有關)、飲食、腸胃消化吸收能力、腎臟排除鈣離子的能力、降鈣素/副甲狀腺素等內分泌激素調節均有相關。故骨質疏鬆症常見於老年人或是停經後的婦女,由於患者骨質已相對脆弱,一旦遭受外力往往容易引起骨折,造成後續醫療照顧負擔以及死亡等問題,故在老年人口逐漸增多的台灣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議題。

雖然兩者間之關聯尚待證實,但目前已有人倡議,現代的「骨質疏鬆症」或許可以參考古代「骨痹、骨痿、骨縮」的治療,以致「骨痹、骨痿、骨縮」成為部分醫藥人士關注之焦點。

二、病因病機

在傳統醫藥的理論中:

1、腎主骨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骨賴髓以充養。如腎精虧虛,則骨和骨髓營養不足,可出現骨骼病變。

2、飲食的水穀精微均依賴脾的運化輸佈,故若脾之運化功能失司,氣血生化不足,筋骨肌肉無以養而衰痿。

3、肝主筋藏血,若肝血不足,則有筋肉拘孿、關節屈伸不利等症出現。

因此,臟腑中的腎、肝、脾與筋骨之疾病息息相關,其中又以腎為最重要的一環。

三、治則

而以「骨」作為主軸進行文獻搜尋則可以找到:

1、骨痹:《素問》以冬遇此者為骨痹。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2、骨痿:《素問》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3、骨縮:《扁鵲心書》諸骨皆枯,漸至縮短。

(待續)

參考資料

1. Min Jia et al., potential antiosteoporotic agents from plan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2, article ID 36404.
2. Nai-Dan Zhang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s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mplication for antiosteoporotic drug discovery,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6, 61-80.
3. 陳建霖等,骨質疏鬆症的中醫治療-近代研究與典籍資訊,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02。
4. 陳旺全,骨質疏鬆症之中醫治療,傳統醫學雜誌,2015,26(1):13-31。
5. 鄧振英等,骨質疏鬆症之中西醫藥診療,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2004,3:9-15。

(本文作者潘師儀為義大醫院中藥局藥師、 葉姿君為義大醫院中醫部住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