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社區藥局實習心得分享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61期)
   記者:  藥學生劉適華
   日期:04月12日
 
   

 

 

 

藥學系將社區藥局實習列為必修的趨勢下,我是北醫第一屆在寒假完成這門必修課程的三年級學生。在結束總時數160小時的社區藥局實習後,同學們進行了交流,發現實習前擔憂的「學習與勞動的界線」,確實存在於我們的學習經驗,也是未來藥學實習教育要面臨的問題。

學習環境與目的

社區藥局有很大的差異性。業務包含了處方調劑、OTC、醫療器材、生活與婦嬰用品…,各項業務的營業比重將影響藥學生學習與操作的事物。例如處方調劑就可分一般處方與慢性病連續處方,而這調劑、給藥、衛教實務上應用的流程可能就有差異,每家藥局OTC、醫材、販售商品差異都是學習的差異。短短的160小時實習,學生的學習需求是否被滿足?是否花過多時間在銷售、盤點、補貨日常業務的勞動?還是多一點時間與指導藥師互動、清楚藥局營運的主要架構、閱讀並討論參考書籍、討論實際來藥局的個案狀況(從醫學、藥學、心理學、社會學…多種層面切入,讓實習生具備完整的系統性思考,而不只專注在藥物),何者是實習生實習的主內容與目標。

學習與勞動的概念

學習與勞動確實存在著一種模糊界線,但這樣的模糊並非是因為事物性質本身的絕對性,而是依據學習者本身學習需求而改變的相對性。舉例來說,同樣是調劑一份處方,對於執業十多年經驗的專業藥師,這確實是一份勞動,當中儘管有學習的成分,但程度也是非常低,除非是連執業多年也無法遇到的罕見個案,否則在學習與勞動的光譜上,由調劑到衛教的作業屬性對於執業藥師而言,偏向勞動這邊;反過來說,對於之前未曾接觸過處方調劑的實習生,儘管是一張藥局常見的處方箋,裏頭還涵蓋的專業知識(生理、疾病、藥物…)、個案的問題(怎麼用?多久用一次?用多久時間?為什麼用?…)都是培養學生成為執業藥師的很好素材。

實習前所訂下的課程目標與學習計畫表,決定學生實習課程的學習。計畫隨著學習環境、進度、個人能力、突發事件…而受影響。例如當學生對處方調劑流程有基本的熟練程度,對於藥局常見的處方相當熟悉,也能給予適當的衛教,那還要繼續調劑嗎?當學生已經對基本的銷售、盤點、補貨有概念了,還要讓學生繼續在櫃檯結帳、倉庫點貨嗎?這就是學習目的如何隨著學習進度推移,影響學習行為(調劑、銷售、盤點、補貨…)的「學習/勞動」光譜,當學生能夠學習的素材逐漸減少(因為已經十分熟悉),光譜必定將走向勞動的方向,其所從事的行為也將更偏向於勞動。總而言之,在學生能力提升及環境改變之後(例如藥局碰上管制藥品申報或居家藥事照護的案例…)原本的需求發生本質上的變化,階段性的目標更是應該具體的修正,因應學習需求與學習環境的變化,應該避免勞動成分提過高而喪失實習本質。

問題與困境

一、實習學生勞動比重過高?

有些不注重實習的藥局會將實習生視為「免費勞工」,反正多一個人銷售、盤點、補貨…,對藥局的人力來說不無小補,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實習生的學習將被繁重的勞動工作嚴重壓縮,是應該避免的情況。

也有藥師除了讓實習生進行銷售、盤點、補貨、給藥、衛教…實作,還會指導藥局相關的知識與背景脈絡,不管是藥局產品如「處方藥、非處方藥、醫療器材、保健食品…」或是藥局經營管理如「管理流程與精神、開業條件與經驗…」。如此一來,實習生能在實作的同時結合指導藥師所提供的資訊,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然而,如果只是停留在這樣的層次,實習生仍會被過多的勞動工作壓縮,無法將學習提高到更高的層次。實習同學中有不少這樣的情況,到實習後期主要就是不停的調劑,令人遺憾。

最好的情況是,藥局不會讓實習生從事過度的勞動工作,指導藥師能透過不斷的提問與學生的回饋了解學習進度及現階段的需求,共同根據藥局環境擬定並隨時調整實習策略與目標。當學生已經熟悉某項知識與技能時,透過階段性的成果展現,可以是簡單的表述、簡報、拍攝教學影片、實作…等,來考核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策略避免浪費時間與心力在已熟知的事務上。

二、實習學生無所事事?

另外一種情況是,實習藥局能夠對實習生的定位有所認識與堅持,藥局本身也不會讓他們從事非屬於實習生應該從事的工作。如果只是這樣,而指導藥師並不能夠給予適當的指導,使得學生只能透過見習來自我學習,無法被引導進行學習,這樣的情況也將使得實習的意義被打折。

結語

上述問題背後的現實困境(指導藥師能力、工作量、課程安排及藥局的業務運作…)與各單位的共識缺乏(對實習課程期待與定位及意義認知…)甚至是學生本身的「知識、能力、態度、作為」,都可能是造成學習與勞動衝突的因素,非單一因素而要考慮多方因素,否則將無法看清問題。以上是我所觀察到不同的層面,希望能讓各方對這項議題有更多的想法,為接下來的藥學生提供更好的實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