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患者在精神科門診提出疑問:「我吃了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為什麼安眠藥停不了?」「為什麼越吃越多顆還是睡不好」
沒有人天生失眠
失眠往往從很小的生活變化開始,例如生病或身體不舒服;生理時鐘打亂:熬夜、輪班、出國;環境干擾、換房間、家人打呼;長期喝酒;過度提神-白天攝取太多咖啡因等。許多人最初在門診要求吃些安眠藥,好好睡一覺,但當中有少數人服用幾週後,想要停,卻又擔心睡不好。原本在內外科門診拿安眠藥,越吃越多,醫師建議轉診身心科,就醫時,往往已經忘記當初為什麼失眠了。
失眠原因很重要嗎?
是,儘管安眠藥或助眠劑能幫助入睡,但患者與醫師在門診共同努力分析病因才能及早根治失眠。例如某些中年男性因攝護腺問題,半夜規則醒來小便,白天自然沒睡飽。這時候不管服用甚麼安眠藥,都無法徹底改善攝護腺肥大造成的睡眠障礙-儘管服安眠藥的頭幾天睡得不錯,但半夜漲滿的膀胱會把大腦叫醒上廁所,這是身體本能。結果就是腦部逐漸能抵抗安眠藥。所以對於這類患者,用短效助眠劑治療比長效型安眠藥來得好,而治療這類失眠的關鍵在於改變飲水習慣、以內外科治療攝護腺肥大。
有些人則因為情緒困擾而無法入睡,睡前腦袋一直轉,不斷煩惱工作家庭等,翻來覆去。有些安眠藥沒有抗焦慮效果,於是失眠患者儘管服用助眠劑後短暫入睡,但半夜容易醒來。
焦慮更會加重肩頸肌肉痠痛、或是引發慢性胸悶呼吸急促。這些失眠患者伴隨許多焦慮憂鬱與身體症狀時,助眠劑只有部分效果,通常醫師會針對情況建議調整自律神經的藥物或認知行為治療。
而有些退休族或空巢期父母即使睡著了也容易清晨早醒。但由於白天閒閒沒事而繼續休息。越躺越腰痠背痛,於是晚上更難入睡。
這些都是門診常見的睡眠障礙,醫師會仔細分析個人與環境的變化後,才能對症下藥;比起安眠藥,有時候非安眠藥的治療反而更能改善睡眠。
不是藥上癮是用藥錯誤
很多失眠患者常說:「我吃完藥就躺著看電視,等睡著」,這是史蒂諾斯(學名Zolpidem)或其他安眠藥類會越吃越多的主因。我們的腦部生理時鐘會依照環境光線調整,如早上感應陽光會加速清醒、晚上關燈會促進睡眠,睡前盯著強光如電視電腦,大腦持續運作,生理時鐘往後延就更難進入睡眠。由於安眠藥物無法改變自然生理時鐘的24-25小時的周期循環,所以即使吃藥助眠,隔天醒來仍易覺得困倦想睡。因此使用助眠或安眠藥最好定期與精神專科或睡眠專科醫師討論,一定要配合調整生活作息、運動與飲食習慣、治療生理疾病、改善生活環境,才能有效減少長期使用的可能性。
正確用藥早日停藥
吃完藥15分鐘內,躺床閉眼;維護睡眠環境:安靜舒適的房間;睡前少喝飲料或進餐,特別是頻尿的患者;重新學習睡覺:在醫師或心理師協助下,訓練生理回饋與肌肉放鬆課程,喚回早前輕鬆入眠的身心狀態;安排白天生活:不要因為失眠而在隔日休息過度,繼續出門買菜聊天登山打球。退休的老人更要注意,白天儘量不要坐在沙發或躺床超過兩小時,早上下午仍要活動筋骨一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