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類風溼性關節炎可控制,難根治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李叔霖
   日期:01月21日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頑固型慢性病,發病後關節常會僵硬、疼痛。中醫師鄭集誠表示,起因多為風、寒、暑、溼等毒邪侵犯人體,病發日久呈漸進性反覆發作,不但證候多變、病勢纏綿,而且還可能出現寒熱錯雜、虛實相夾的複雜症狀。

鄭醫師指出,毒邪侵襲人體之後,病情初起往往引起經脈結滯、血氣不行、經絡閉阻,接著開始蓄結於骨節、血絡之中,甚至還可能出現火熱毒邪的性質,不但能夠灼津熬血,且會生瘀、熱、溼、痰,形成歷節病,繼續消耗氣血、瘀阻脈絡、腐蝕筋骨,形成惡性循環。

中醫認為,脾、肝、腎受損可說是歷節病的重要內在因素,但是造成受損的原因卻是十分複雜;三臟既虛必使筋骨、肌肉失去滋養,以致於毒邪得以乘機侵犯人體;亦致氣血津液虧虛,禦邪抗病能力下降,反復感受毒邪病情持續發展下去,最終將會形成寒熱錯雜、虛實相夾之頑痺痼疾。

鄭集誠醫師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能控制,不能完全根治,接受中醫、西醫共治,搭配儀器檢驗數據或影像,可望精確判斷病程的輕重緩急,還可更有效地使用藥物。

鄭醫師指出,以急性發作期來說,風毒侵絡型患者常見四肢關節竄痛,接著逐漸向某一、兩個小關節呈固定性腫痛,晨起關節常有僵直感,關節局部還可出現皮色發紅、灼熱,全身症狀包括發熱、惡風、汗出、咽痛、煩渴、舌質偏紅、舌苔薄白等,治療應以清熱解毒、散風通絡為原則。

溼毒壅滯型患者常見指、趾、踝、腕等小關節出現紅、腫、熱痛,其痛如掣,典型症狀常呈對稱性發展,可見指腫如槌、腳腫如桶,而且關節容易僵硬、屈伸不利,晨起或醒後比較明顯,全身症狀包括頭脹如裹、泛泛欲嘔、溲赤便燥、低熱汗出、舌質紅或偏紅、舌苔白膩或黃膩等,治療應以清宣溼毒、化瘀通絡、消腫止痛為原則。

寒熱錯雜型患者常見小關節反復腫痛,常會累及肘、膝腫痛,有的關節局部畏寒怕風,但是觸摸發熱、關節僵直變硬,全身症狀包括周身畏寒怕風、午後煩熱、舌質偏紅居多、舌苔薄白或黃白相兼等,治療應以清熱解毒、溫經通絡、寒熱並用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