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從大千急診事件,窺知兒科急診制度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記者: 許碩穎
   日期:12月23日
 
   

 

 

 

日前苗栗劉姓男子的1歲多兒子,於本月10日晚間因吐血,其妻將兒子送到大千醫院掛急診,醫院初步判斷是胃出血,建議小病童轉院。未料與朋友聚餐喝酒後才趕到醫院的劉姓男子卻認為醫院救護不力,甚至痛罵醫師,但過程被民眾拍攝下來並傳到社群網路上,引起民眾一面倒的撻伐劉男,還要求苗栗縣府進一步追究。

這起社會案件意外引起民眾對於「兒童急診」的好奇,究竟「急診」是先掛號先贏,就可以先得到醫療處置?急診室中,究竟如何安排看診順序?專家帶你一窺究竟。

18歲以下病患 請掛小兒科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林口長庚小兒主任吳昌騰表示,根據台灣衛福部規定,「小兒科」是專門收治18歲以下的病患,而小兒科之下又可細分出許多專科,其中「小兒急診」為其中一環。

檢傷分類 急症加重症綜合判斷

吳昌騰主任解釋,急診室皆有「檢傷分類」,根據年齡與疾病嚴重程度分五類,第一級為最危急,必須立即施以治療,如CPR、手術等嚴重威脅生命安全的狀況;第二級則須在10分鐘內治療;第三級則是30分鐘,以此做為分類,和一般民眾

以為急診就是「先掛先看」的觀念完全不同。

簡單來說,若是生命跡象穩定、呼吸與心跳皆順暢,疾病分類非屬危急,可能就會被分到3級之後。因此,台灣急診制度的檢傷分類是以「急症」與「重症」綜合判斷做為分類考量。

仁醫:將心比心 維護醫病關係

吳昌騰主任表示,臨床上常遇到情緒較緊張的家長,但是醫生多能夠將心比心,讓家長知道自己必定會妥善治療、安排照護等,了解為人父母等待的慌張等情緒反應,就可大大降低爭執機會;但醫師也呼籲,父母施以身體或言語暴力,對於孩子的治療並無正面幫助,希望民眾能理性面對醫護,建立信賴關係。

 

針對小兒急診暴力事件,吳醫師認為:

一、 急診室當中是否有小兒急診專任醫師,若無,是否有轉診制度幫助孩子接受醫療?

二、 若孩子的病況超出院方可處置的範圍,院方應聯絡轉診。

三、 家屬因孩子的病況危急,可理解其情緒上的慌張,但仍希望父母理性地與醫護溝通,有友善的醫療環境,孩子才能安心治療。

四、 家長對於醫療處置有干擾與不滿,常有失控行為,但這樣對治療並不會有太大的幫助,身為醫師,原則就是將病患的生命安全當作第一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