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是一種全身都可能受累的疾病,症狀千變萬化,包括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骨關節炎、骨質疏鬆、軟組織風濕病(常見的五十肩、網球肘、媽媽手等),強直性脊椎炎、硬皮病及痛風等疾病。根據臨床觀察,氣壓、氣溫、濕度改變,對風濕病有所影響,所以天氣轉涼,冷風颼颼,入冬後這些惱人的「風濕痛」便會加重。
而痛風,是由於體內普林代謝紊亂,以侵犯關節為主的風濕病,臨床特點是高尿酸血症,累及腎臟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尿酸性腎結石,累及血管可以引起高血壓,累及心臟可以引起冠心病,並且常常伴發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因此,儘管痛風多表現在關節引起關節炎,但實際上它是一種全身病變,可引起多臟器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風濕病在中醫屬「痹證」、「歷節」、「鶴膝風」等範疇。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痺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如風寒濕痺日久不愈,病邪鬱久化熱,或感受風熱之邪,或素體陽盛或陰虛有熱,感邪之後易從火化,而使關節紅腫熱痛,形成熱痺。」因此中醫將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等,都稱為「痺病」,依所感受邪氣不同,又分為風痺、寒痺、濕痺、熱痺等。
風濕病的病因病機主要與內臟虧虛、稟賦不足、外邪侵襲等因素有關,素體不足,脾腎兩虧,造成熱毒侵襲,風濕入絡,血脈瘀滯,經絡痹阻,即正虛邪侵,本虛標實之證。治療重視人體的正氣,即本身的抗病防病能力,因人而異、辨證施治,講究從整體方面進行調節,治療原則為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疏經通絡。
楊謦伊醫師表示,「行痺」以祛風為主,兼用散寒除濕,佐以養血;「痛痺」以溫經散寒為主,兼以祛風除濕;「著痺」以除濕為主,兼用祛風散寒,佐以健脾;「熱痺」以清熱為主,兼用祛風除濕。痺症日久,根據正氣虧損不同加用益氣養血、補養肝腎,健脾燥濕的成分,「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