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自嘲,自己的關節就好像氣象預報台,只要快下雨、天氣快變天、變冷,關節就會不適、疼痛。這種說法是否有醫學根據?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醫學院專科診所風濕科主任、醫學副教授詹姆斯‧范特表示,這是病人常問問題,目前沒有很多科學證據證實天氣變化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有關聯性,但根據從醫近二十年經驗,臨床上很常聽到患者談論這件事,兩者應該有點關係。
范特指出,雖然無法詳細解釋濕度、氣壓差異如何引發關節炎症狀,但臨床上聽到太多病人說,當快要下雨的時候,關節疼痛就會轉趨劇烈。這有幾種可能性,比較常聽到的理論是將重點放在氣壓差異。當患者關節發炎、腫脹時,氣壓減弱,組織承受較少大氣壓力,發炎組織就會腫脹更劇烈,若組織帶有神經,組織腫脹便會刺激神經,造成疼痛症狀。
范特表示,氣候變冷也可能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低溫會導致組織收縮,引發疼痛症狀。雖然沒有專門機制顯示氣候如何影響關節炎症狀,但天氣變冷可能促使生活、飲食習慣出現變化,進而影響關節炎病情。
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惡化病例與靜態生活型態有關,到了冬季,許多民眾就越不想運動、活動,關節就會變得比較僵硬。如果長時間坐著,且維持同樣姿勢,就可能造成關節疼痛、僵硬。
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患者也可能受天氣變化影響。黃斑性狼瘡患者若有雷諾氏症候群,天氣變冷就可能引起血管痙攣、雙手血流供應減少,此時症狀就會隨天氣變冷而加劇。所有紅斑性狼瘡患者當中,約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患者對光很敏感,一旦長時間接觸陽光,皮膚就會紅腫,並刺激身體產生關節炎、腎臟病、胸膜炎等變化。但有些其他關節炎患者接觸溫暖陽光後,症狀便獲得緩解。
雙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翁佩韋提醒,民眾若要保護關節健康,平常最好避免做深蹲、長時間跪著等動作,不要頻繁上下樓梯、上下坡,以免增加關節負擔,導致關節受到大量磨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