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孩子故意不帶聯絡簿回家?6祕訣指南助預防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記者: 
   日期:12月02日
 
   

 

 

 

在校園服務的經驗中,常遇到這樣的狀況:孩子故意把聯絡簿放在教室抽屜裡面不帶回家,卻老告訴爸媽是自己「忘了帶」。爸媽難免會疑惑:「把聯絡簿放進書包裡,不是每天放學前都應該要做的事嗎?怎麼會忘記?」

這種事發生的次數多了,許多爸媽忍不住開始擔心:「這孩子是不是專注力有問題?不知道跟他說了多少遍,卻還老是忘記把聯絡簿帶回家!」一旦類似的疑慮浮現,孩子有可能被父母帶往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做評估。

只不過,千錯萬錯,可不見得都是專注力的錯喔!特別是當孩子選擇「故意不帶回」時,當然和專注力八竿子打不著。然而話說回來,「故意」,總該有個理由吧?

最常見的就是在學校犯了錯,被老師寫在聯絡簿上。看著彷彿呈堂證物的聯絡簿,孩子難免會猶豫起來:「拜託,把聯絡簿帶回家?你忘了導師在上面寫的那些?帶回家給爸媽看,找打喔?老師也真愛小題大作,我只是在掃廁所的時候玩個水,讓那個急著要上廁所的倒楣低年級生滑倒,又沒有什麼……」

自己在班上三不五時出狀況,老師又總是愛向爸媽告狀,把聯絡簿當訴狀在寫,那當然不能把聯絡簿帶回家,免得自找麻煩。

再不然,就是他今天不想寫作業。聯絡簿沒帶回家,就可以找理由說「不知道有什麼作業」。孩子不把聯絡簿帶回家,你到底該怎麼辦?

【面對自我的6祕訣指南】

祕訣1/引導孩子記錄心中的對白

「放?不放?放?不放?放書包?放抽屜?放抽屜?放書包?……」這樣的掙扎總是在孩子心裡拉鋸著,就像白天使與黑魔鬼在交戰,其實,他也很不好受。

我們要協助孩子明白,當他的內心啟動「左左右右」的焦慮模式,開始出現猶疑不定的自我對話時,心情也會像棉花糖製造機一樣高速旋轉,最後形成焦慮的棉花糖。

運用「自我覺察」,將有助於孩子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是如何產生的。我們要讓孩子看見的,正是說謊背後那些「幕後工作人員」的一幕幕對話──它們就是要人選擇面對的白天使,及催促人逃避的黑魔鬼。

引導孩子寫下心中的對白,記錄自己的內在對話。他將發現自己就是個最佳編劇,進而了解為什麼自己最後會決定誠實或說謊。讓他知道原來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祕訣2/避免學校、家裡雙重處罰

我們要留意是否有「雙重處罰」的情形,使得孩子產生刻意不把聯絡簿帶回家的動機。例如在學校犯了錯,已經被導師處罰得多掃一個禮拜的廁所,但是因為這件事被寫在聯絡簿上,回家之後爸媽知道了,會不會又罰他一次?如果答案是「會」,孩子當然會選擇不把聯絡簿放進書包,這樣一來就什麼事都沒有了。

當然,孩子在學校犯了錯時,導師有義務把過程、細節及處理的情況告訴家長。但目的是讓父母掌握孩子的在校狀況,而非要爸媽在家針對同一件事,再修理他一次,畢竟事情是在學校發生的,而且孩子也已受到了導師給予的處罰。

祕訣3/後果別超重

孩子做錯了事是該承擔責任,面對自己行為的後果,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這個「後果」是否有效,或者能夠發揮多少作用,則取決於孩子所在意的事──可能是產生了令他嫌惡的結果,或喜愛的權利被剝奪。

大人在對於「後果」的處理上,有時傾向加碼、再加碼,超重、再超重,認為這麼做,孩子應該就會怕;怕了,下回就不敢了。

但是物極必反,當後果超重時,常常容易激起孩子的說謊誘因。既然代價太大了,他乾脆閃躲責任或肇事逃逸,甚至於「逆向超車」,反而發生意外。讓孩子面對犯錯的後果的確有必要,但執行的做法請合理。

祕訣4/防止孩子推託

關於孩子刻意「忘記」帶聯絡簿回家這件事,爸媽在處理上的確要謹慎,避免太快將原因歸咎於專注力缺陷的生理問題。一旦連結到這點,孩子往往就雙手一攤,理直氣壯地告訴你:「這又不是我能控制的。」

在臨床服務中常見到,有些孩子乾脆把責任歸咎於自己的專注力問題,如此一來,老是忘記把聯絡簿帶回家就變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沒辦法,誰叫我是過動兒?我就是很容易忘記嘛!」這是很常見的推託之詞。

如果遇到孩子拋出這樣的理由,我通常會二話不說地直接請他打電話問同學功課,讓他對自己負責。對於回家功課,我的看法是只要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老師今天出的作業,就是自己的責任。很抱歉,該寫的作業,不會因為你沒帶聯絡簿回來就不用負責。

祕訣5/為孩子加滿勇氣鋼瓶

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這是很基本的同理心演練,但請別光說不練。試著去體會當孩子犯了錯,面對眼前殺氣騰騰的爸媽時,他那種害怕、畏懼的心情。這叫他如何能脫口而出,坦白一切?

要坦承一切,真的需要勇氣。但我們是否在平時便已幫孩子準備好了這一瓶「勇氣鋼瓶」?同時,請定期檢查孩子的勇氣鋼瓶是否有加滿氣──特別是我們幫他加的勇氣,而不是你的一肚子氣。

祕訣6/在學校,舉手之勞再確認

為了有效預防孩子刻意不帶聯絡簿回家,啟動親師之間的聯繫與合作是相當重要的事。親師溝通愈緊密,孩子就愈難找到插針的縫隙。

請老師舉手之勞幫個忙,放學前特別盯一下孩子,甚至來個全班統一行動,一一把要帶回家的聯絡簿、作業、評量、學習單等高高舉在手上,再一一放進書包裡。多一道防護,少一道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