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雨傘節咬傷不會腫痛,遭蛇攻擊依症狀辨毒性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
   記者:  陳思綺
   日期:12月01日
 
   

 

 

 

雖已入冬,卻仍傳出有民眾遭毒蛇咬傷;在台灣常見的毒蛇有6種,分別是雨傘節、眼鏡蛇、百步蛇、龜殼花、赤尾鮐、鏈鎖蛇,百步蛇及鎖鏈蛇分佈於台灣的南部及東部,其他四種毒蛇分佈於全省,部立彰化醫院毒物科廖曜磐醫師表示,依照其毒性可分成三類:

●出血性毒蛇/包括赤尾青竹絲(又叫赤尾鮐)、龜殼花、百步蛇。出血性毒蛇咬傷後,一般於30分鐘至一小時內,即產生局部腫脹、淤血、疼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若未經治療,則腫脹會迅速由咬傷處向上擴展,並可能導致水泡形成、肌肉壞死、血小板降低與各器官出血,甚至於血壓下降、昏迷等嚴重狀況。

●神經性毒蛇/包括眼鏡蛇(又叫飯匙倩)、雨傘節。雨傘節咬傷後,傷口少見疼痛、腫脹、淤血等症狀;但眼鏡蛇咬傷會造成局部組織破壞,引起腫脹疼痛、傷口潰爛。主要症狀常是複視、眼瞼下垂,其後在數10分鐘至1~2小時內產生吞嚥困難、肌肉無力、瞳孔擴大、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

●混合性毒蛇/鎖鍊蛇(又叫鎖蛇)。混合性毒蛇咬傷會產生出血性及神經性的中毒症狀。

綜觀以上可知,幾乎多數各類毒蛇咬傷後,蛇毒的作用下會造成快速的明顯局部腫脹與疼痛,唯獨雨傘節咬傷少見有腫痛現象,初期往往也可能會忽略漸進性的神經性毒性症狀,忘記就醫的即刻性。過去就曾發生過被雨傘節咬傷的病患,由於不痛不腫也沒有警覺後續的症狀,逕自返家休息,家屬以為病患只是暫時在睡覺,殊不知後續毒性作用已經發生影響,進展到肌肉乏力與呼吸衰竭而喪命。

廖曜磐醫師呼籲,若不慎被蛇咬傷,在無法或尚未鑑定為有毒或無毒狀況下,一律以有毒毒蛇咬傷的狀況進行急救處理,以預防嚴重後果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