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 :酸棗仁(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45期)
   記者: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組藥師 黃學文
   日期:11月30日
 
   

 

 

 

 前言

中藥材「酸棗仁」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市售品因藥材價格飛漲,以致酸棗仁來源複雜,常有混淆現象,甚至有偽劣藥材充用的情形,恐影響用藥安全。因此,有必要對酸棗仁及其易混淆品進行分析比較,以利臨床鑑別與使用。

基原

酸棗仁為鼠李科植物酸棗Ziziphus jujuba Mili.的乾燥成熟種子。主產於中國大陸遼寧、河北、河南、陜西等地。別名有:酸棗《本經》、棘《詩經》、樲《爾雅》、山棗(陶弘景)、野棗等;《名醫別錄》載:「生河東叫川澤,八月採實,陰乾」。《新修本草》曰:「此即樲棗實也,樹大如大棗,實無常形,但大棗中味酸者是」。《開寶本草》記載:「此乃棘實,更非他物。若謂是大棗味酸者,全非也」。它具有治療虛煩不眠、驚悸多夢、體虛多汗、津傷口渴的功效,是傳統醫藥常用於「安神寧心、斂汗生津」相關處方之藥材。1

典籍記載

最早記載酸棗仁的《神農本草經》指出:「主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痛,濕痺」,文中對現代身心科疾病症狀方面並無著墨,而《名醫別錄》中提到:「主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洩,虛寒煩渴…安五臟,輕身延年」又曰 :「補中益肝,堅筋骨,助陽氣,皆酸棗仁之功也」,兩者對功效的描述方向不同。2到了宋代,酸棗仁記載開始區分,生用和炒用各有所長,明代《本草綱目》記載:「棗仁,熟用,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症;生用,療膽熱好眠。」。3清代《本草便讀》認為:「至于炒熟治膽虛不眠,生用治膽熱好眠之說,亦習俗相沿,究竟不眠好眠,各有成病之由,非一物棗仁可以統治也。」。歸納古代對酸棗仁炮製的理論為:生、熟酸棗仁均可治失眠,但其應用各有所長,生酸棗仁用於肝膽虛熱引起的失眠,而炒酸棗仁用於肝膽不足、心脾兩虛所致症狀。4

(待續)

參考資料

1. 王大觀 楊淑芬。 中藥臨床學台北:知音出版社, 2005:98-100

2. 木村孟淳著 李昭瑩譯。 漢方生藥學 台中:文興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2:90-91

3. 吳立明等。 酸棗仁本草及功用考證 中藥材 2005;28(5):432-434

4. 王和平。 酸棗仁炮製的歷史沿革及現代研究 中醫藥信息2004;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