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飲食、情緒引胃痛,六型論證下藥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李叔霖
   日期:11月11日
 
   

 

 

 

胃痛又稱胃脘痛,通常患者近心窩處常會產生疼痛。中華中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陳曉鈞醫師表示,傳統中醫認為,胃痛常跟飲食、情緒有關係,譬如飲食無度易傷胃,憂思鬱怒也會促使肝氣犯胃,最後胃部受損、氣血瘀阻、不通則痛。

陳醫師指出,中醫常分六種類型進行治療,有助緩解各種胃痛。如果是寒凝氣滯者,常見胃痛暴作、疼痛劇烈、畏寒喜暖、口不渴、喜熱飲、舌苔白等症狀,治宜溫胃散寒,行氣止痛,適合用良附丸加減。

如果是飲食積滯者,常見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嘔吐不消化食物、不想吃東西、大便不爽、舌苔厚膩等症狀,治宜消導行滯,和胃止痛,適合用保和丸。所謂噯腐,通常是指胃內帶食腐氣味從口中溢出。

陳曉鈞醫師進一步指出,如果是肝鬱氣滯者,常見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每因煩惱鬱怒而作痛、苔多薄白。病情嚴重者,痛勢急迫、心情煩 躁、愛發脾氣、吐酸、口乾口苦、舌紅苔黃等症狀,治宜疏肝理氣,和胃止痛,適合用柴胡疏肝湯加減。所謂噯氣,主要是氣從胃中上逆。

如果是瘀血阻絡者,常見胃脘痛如針剌刀割、痛處固定拒按、可能吐血或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狀,治宜活血化瘀為主,適合用失笑散加減。

如果是脾胃陰虛者,常見胃脘隱隱灼痛、煩渴思飲、口燥咽乾、東西吃得少、大便乾、舌紅少苔等症狀,治宜養陰益胃為主,適合用益胃湯合竹葉石膏湯。

如果是脾胃虛寒者,常見胃脘隱隱作痛、病情綿綿不斷、喜暖喜按、得食症狀則減、時吐清水、東西吃得少、身體乏力、精神疲憊、手足欠溫、大便湧薄、舌淡等症狀,治宜溫陽益氣,適合用黃耆建中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