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病人用藥教育:認識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上)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33期)
   記者:  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陳成桃
   日期:09月07日
 
   

 

 

 

前言

何謂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當供應於心臟及腦部以外的動脈血管發生狹窄時,我們稱之周邊動脈疾病。若血管狹窄發生於心臟,稱之為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而發生於腦部,稱之為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PAOD)大部份起因於動脈血管硬化,小部份則是急性栓塞、凝血機能異常、血管病變等相關因素引起的。因周邊動脈血管栓塞及阻塞,導致患者血液流量減少,而發生缺血症狀,其好發於下肢,典型症狀為走路時產生腳痛情況,休息時可以使疼痛緩解,當症狀更嚴重時,休息時亦持續疼痛,其它症狀包括皮膚潰瘍難癒、藍趾症候、下肢冰冷等,併發症包括引發感染或組織壞死,嚴重者甚至面臨截肢。

流行病學及危險因子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盛行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根據 Framingham的研究報告,平均每年男性發生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的發生率從年齡層30~44 歲的千分之0.6增加到年齡 65~74 歲的千分之 6.1;而在女性方面,其發生率則為男性的一半,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女性發生率與男性相似。有動脈粥狀硬化家族病史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者之風險更高。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其好發於下肢,下肢周邊動脈疾病的盛行率為3~12%。根據研究報告,50%周邊動脈疾病患者無臨床症狀,而有症狀患者且較嚴重者,則需進行血管重建或面臨截肢。

周邊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跟冠狀動脈疾病以及腦血管疾病一樣,包括抽煙病患、年齡(特別是50歲以上的成人)、性別(男性居多)、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纖維蛋白元過高、血液黏稠度過高,具有這些危險因子的人罹患PAOD的機率都較一般人來的高。抽煙是罹患周邊動脈疾病主要危險因子,有80~90%之下肢周邊動脈疾病之患者曾有抽煙史。

臨床症狀與病徵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好發於下肢,其它部位亦會發生。其症狀依缺血程度不同,有不同表現。初期主要症狀為間歇性跛行,其特徵為走路或運動時,小腿、大腿或臀部的肌肉會突然感到疼痛,休息時可以使疼痛緩解,造成原因為肌肉流血供應不足。當症狀更嚴重時,在休息時亦持續疼痛,並出現冷感、痠麻,若持續惡化亦會發生皮膚潰瘍與組織壞疽。臨床上以四個等級來區分PAOD的臨床表現,稱之為Fontaine 分級(表一)
臨床診斷

診斷方面分為二個部份,第一個部份為病人自覺症狀,若出現疑似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症狀如在走路或運動時,小腿、大腿或臀部的肌肉會突然感到疼痛、皮膚經常冰冷、蒼白及麻痺等情形出現時,需至醫院進一步檢查。第二部份為在醫院診察,其檢查項目包括病人的完整病史及危險因子的評估、理學檢查以及輔助診斷工具。臨床上輔助診斷工具包括上下肢血壓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 ABI)、踏車運動試驗(treadmill test)、節段血壓測量(segmental limb pressures)、雙功能超音波(duplex ultrasound, DUS)、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數位減像血管造影術(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其中CTA、MRA、DSA多用於術前評估病灶的位置。

目前ABI為常用的篩檢及診斷工具。一般認為ABI≦0.9即可確診,當數值越小表示阻塞的程度越嚴重,數值介於0~0.4表示嚴重阻塞。

(待續)

參考資料

1. David GN, Michael AG.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of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ted 2014 Jun 12]. Available from www. uptodate.
2. Linda H, Maciej D.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ted 2015 Jun 10]. Available from www.uptodate.
3. Michal T, Victor A et al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1;32:2851–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