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風是為危害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相當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據統計,大約有3/4的存活者不同程度地出現後遺症,喪失了自理能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品質。因此,中風恢復期的治療就相當關鍵。中風恢復期是指發病後2周或1月至半年內,是中風患者恢復的關鍵時期,是臨床治療的重要環節,這一時期多以氣虛血瘀為主,為本虛標實之證。
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湯是清代名醫王清任所創,原方載於《醫林改錯‧下卷‧癱痿論》,是王清任用來治療半身不遂、癱痿不用諸症的首選方。藥物組成為: 黃耆4兩,生當歸尾2錢,赤芍1錢半,地龍1錢,川芎1錢,桃仁1錢,紅花1錢,水煎服。1方中黃耆大補脾胃之元氣,令氣旺血行,瘀去絡通,當歸尾長於活血,且有化瘀不傷血之妙。川芎、桃仁、紅花助活血祛瘀之效,地龍通經活絡。方中重用黃耆,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為君藥。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用為臣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同當歸尾以活血化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亦為佐藥,諸藥合用使氣旺血行,瘀袪絡通,諸症自可痊癒。2
病因病機
傳統醫學認為由於腦栓塞發病後一般意識清楚,多屬腦的中風、中經絡。其氣虛血瘀證的主要病機是氣為血帥,氣虛不能運血,氣不能行,血不能榮,氣血瘀滯,脈絡痹阻,則出現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氣虛則面色?白,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脾氣虛,水濕不運,泛於肌膚則手足腫脹;中氣下陷則便溏;氣虛血瘀則舌質暗淡,脈沉細緩或細弦。3當以益氣活血、攻補兼施為法,方選補陽還五湯加減:氣虛甚者加黨參(或太子參);脾虛便溏者,去桃仁、當歸,加白朮、茯苓、山藥健脾化濕;肢體麻木或拘急者,加伸筋草、宣木瓜;對陽亢或陽熱之證或高血壓患者,可適當減生黃耆用量,酌情配伍懷牛膝、桑寄生、鉤藤、生石決明等平肝熄風,以達引血下行之功效。
(待續)
參考資料
1. 王綿之,許濟群。方劑學:知音出版社,台北,1991;PP438、PP500、pp407。
2. 中華中醫藥學刊第28 卷第1 期2 0 1 0 年1 月。
3. 實用中醫藥雜誌2012年3月第28卷3期。
4. 陳潮祖。中醫治法與方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29-430。
5.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年12月第6 卷第24期。
6. 馬光亞:中風與昏厥之辨證與治驗。九思出版社,台北,1996;PP246~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