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酸棗仁之臨床劑量案例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29期)
   記者:  永康奇美醫院中藥局藥師 黃相茹
   日期:08月10日
 
   

 

 

 

前言

酸棗仁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許多古典籍都有酸棗仁外觀及性狀的描述,《新修本草》:「此即樲棗實也,樹大如大棗…但大棗中味酸者是」、《開寶本草》:「此乃棘實…酸棗小而圓,其核中仁微扁;大棗仁大而長,不類也」、《本草圖經》:「似棗木而皮細,其木心赤色,莖葉俱青,花似棗花,八月結實,紫紅色,似棗而圓小味酸」、《名醫別錄》:「棘刺實,主明目,心腹痿痹,除熱,利小便」,顧名思義酸棗仁又名樲棗實,其植物外觀與大棗相似,只是「酸」棗仁味偏酸且其核仁微扁,而有所分別。

基源

酸棗仁為鼠李科植物酸棗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 (Bunge) Hu ex H. F. chou的乾燥成熟種子,秋末冬初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果肉,碾碎果核,取出種子,曬乾,臨床上可分生、炒兩種,應用大不同;《本經逢原》云:「酸棗仁,熟則收斂津液,故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證;生則導虛熱,故療膽熱好眠,神昏倦怠之證」。其實生、炒酸棗仁的化學成分是一樣的,只是炒香後的酸棗仁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臨床上可能有較強的鎮靜安神作用。1

化學成分

酸棗仁中已知的鎮靜安眠活性成份有黃酮類和皂?類;研究表示酸棗仁中酸棗仁皂?A和B的含量均高於滇棗仁,且總皂?的含量為滇棗仁的2倍以上,而滇棗仁中的黃酮?類含量亦高於酸棗仁,因此酸棗仁與滇棗仁可能有相似的應用(如附表)。2

劑量研究

《本草綱目》記載酸棗仁治膽虛不眠、振悸不眠、虛煩不眠、骨蒸不眠,為鎮靜安神用藥之一;病有因失眠而心悸者,亦有因心悸而失眠者,酸棗仁治療因心悸而失眠效果較佳,對於緊張、抑鬱等情緒不安而不得眠者,則成效一般,所以酸棗仁以治心悸怔仲為長,並非專做安眠。3

《傷寒論》酸棗仁湯中用量為2升。由於古今度量衡之不同,乍看之下似乎比現在用量大,於是有些學者主張:「酸棗仁為治療失眠主藥,若用量過小則療效欠佳,尤其對於長年之頑固性失眠,更以大劑量治療90~140g,方可速收奇效」,該學者指出對部分患者以大劑量治療未觀察到毒性反應。4但另外,亦有治療眩暈症服用大劑量酸棗仁之案例,卻造成冷汗反應,文中敘述酸棗仁用到30~50g時沒有出現不適感,但用到90g就出現冷汗淋漓、心煩等,只要將酸棗仁減量或是停藥,不適症狀可立即解除。5顯然有些學者將古典籍2升換算為現今的15g亦有值得探討之處。

結語

酸棗仁生用治熱症,熟用治虛寒。臨床上主要是治療心悸怔仲,並非專做安眠,而在劑量使用上,現今用量與古書記載間的換算及比較之爭議甚大,若服用大劑量酸棗仁導致冷汗等不適現象,應先減量或停藥。該不良反應與安神斂汗功效間的相關性亦有待近一步探討,次外還需要有更多配伍含量測定研究,以便提供更為有用的臨床藥對效用上佐證。

參考資料

1.王和平、李豔鳳、張曉燕。酸棗仁炮製的歷史沿革及現代研究。中醫藥信息 2004; 21(2):21-3。
2.    楊守娟。酸棗仁與滇棗仁鎮靜催眠作用成分-皂?及黃酮?含量的比較研究。遼寧中醫雜誌 2006;33(1):p105
3.李小可、蘇菲、薛喬等。局方酸棗仁藥証。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2012;18(6):659-61。
4.彭寬。重用酸棗仁治療頑固性失眠体會。光明中醫 2015; 30 (3) : 636-37。
5.王玲、王蓓。大劑酸棗仁引起冷汗反應。四川中醫1999 ; 17 (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