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參與第四屆ISEHC心得分享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29期)
   記者:  新竹市記者郭小懷
   日期:08月10日
 
   

 

 

 

繼去年參加在台灣舉辦之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 (ISEHC),很高興今年的投稿亦能獲選,得以連續參與今年在澳洲舉辦的ISEHC 2015,7月19日至22日共四天在雪梨大學法學院教室展開,第一天的課程主要是以工作坊(workshop)的形式進行,其他三天的課程則是講授(lecture)方式搭配五場工作坊(workshop)。

雪梨大學是澳洲歷史最悠久與最負盛名的大學,創校於1850年,更是八大名校之一,親眼見到著名的古蹟建築,果然名不虛傳,該校學生身處在這備感歷史與優雅的氛圍中學習,真是令人羨慕。這次ISEHC大會首次與另一學會International Shared Decision-Making(ISDM)合辦,原因正是因為加拿大的Gordon H. Guyyatt(他是EBM一詞的提出者之一)提出「EBM needs SDM, SDM needs EBM」,促成這次兩會合辦並展開對談的新里程碑。實證領域在今年有一件憾事,就是有EBM grandfather之稱的David L.Sackett在五月十三日過世,1980年代他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學成立臨床流行病學與統計學碩士課程,訓練出後來推動實證醫學的專家群,其中也包括Gordon H. Guyyatt,他生前提倡要將臨床的證據和病人的價值觀整合,正是ISEHC和ISDM兩會的核心價值。

這次共有超過350篇投稿,分別來自台灣、荷蘭、美國、德國、阿根廷、馬來西亞、加拿大、泰國、英國、南非、中國、澳洲等國家,包括123場的口頭發表以及142篇的壁報論文。台灣投稿踴躍,計有20篇,連ISDM的秘書長Lyndal Trevena都不禁要肯定亞太地區在實證方面的努力與茁壯。

去年也曾來到台灣,目前任職於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的Victor M. Montori,今年為首發講者,Nothing about me without me!是最令我震撼的一句話!臨床上的確就是這樣,病人一定要是決策的其中一員,因為這是他/她的身體。每個病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疾病的狀態和個人的偏好絕對不同,藉由實證,醫療人員能提供多樣的治療供病人去選擇,再經由醫療人員和病人雙方面的溝通,選出最切合病人的方案,這就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概念。

Over-diagnosis(過度診斷)是雪梨大學Alexandra Barrarr的演講題目,她認為透過Shared Decision Making可以讓病人做出明智的決定而免於被過度診斷。隨著醫療的進步,過度診斷最常在癌症篩檢時看到,像是乳癌、肺癌、前列腺癌和甲狀腺癌,過度診斷的結果,可能造成病人額外的傷害,當然也浪費了醫療資源。因此,醫療人員和病人雙方知識的提升都是必需的,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並且能互信互諒實在是一大挑戰。

會中還有一個關於教學的議題,來自澳洲的Dragan Ilic和Craig Mellis帶領大家一起討論如何在臨床中去營造一個evidence-based practice(EBP)環境讓學習者活用evidence呢?lectures, seminars, online, self-directed, small group learn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blended learning都是可用的方式。至於評估成效的方式也有很多,可以是總結式評量(summative assessment),也可以是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例如評估knowledge, self-efficacy, attitudes, skills and behavior等。

延續著去年的主題,Shared Decision Making仍是今年的重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poster是利用通訊軟體Line進行EBM課程的輔助教學,講師和學生在正式課程前先用Line進行導讀和學前測驗,講師會根據學前測驗的結果先給學生回饋,讓學生在課程前有準備的方向,在台灣這個人人都使用Line的環境下,這似乎還真的可以成為一個創新的教學方法!參加這次的大會,收穫良多,希望將來藥師在實證的領域可以有更多的使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