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不可不知》補充水分最好少量多次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陳敬哲
   日期:03月18日
 
   

 

 

 

人體75%是由水份構成,幾乎所有器官都需要不斷替換,才能夠維持正常功能,但是補充水份是個大學問,慢性病患者很可能因為水份補充過量,反而增加身體危害,導致意外發生;醫師建議,補充水份最好少量多次,讓身體總水份量可以保持穩定,千萬不要以為大量喝水可以幫助改善疾病。

無時無刻排出水份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兒林表示,一般民眾腎臟每分鐘會製造1毫升尿液,一天總共會有1440毫升尿液,皮膚也會因為溫度與濕度蒸發水份,因此當身體的水份含量不足,會發出需要補充訊號;但是部分長者可能因為神經退化,感知不如年輕人,有可能因為忽略適當補充水份,提高身體危險。

水份不夠血液濃稠

血液最主要成分就是水份,當身體水份含量不夠時,血液會變得濃稠,流動速度會變慢,血栓產生風險就會上升,也因為水量不足,血壓跟著降低,心臟需要增加力量打出血液,才能維持血液循環,但是曾有心臟病史患者,很可能因為心臟使用過度導致心臟衰竭,最嚴重非常可能發生不能想像危害。

單次大量喝水風險高

王兒林強調,雖然缺乏水份有危害風險,但是補充方式必須小心,水份代謝會將鈉離子帶出體外,尤其在大量運動後,特別想讓人大口喝水,可是補充水份注入血液後,會將鈉離子沖淡導致電解質不平衡,有可能引起神經性症狀,如頭暈與意識不清等症狀,因此喝水最好保持少量多次。

觀察四肢評估水份補充量

心血管疾病與腎臟疾病患者,醫師可能會使用利尿劑控制病情,但水份排出太多,對身體也會產生負擔,因此要能適時補充水份,雖然沒有口渴或想喝水,但是發現四肢皮膚比平時塌陷或乾,就可能是身體水份不足必須補充,但是四肢出現水腫,代表身體水份可能過量,必須減少水份攝取,維持身體機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