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淫羊藿與骨質疏鬆症(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03期)
   記者:  桃園長庚中藥局藥師 張嘉富
   日期:01月26日
 
   

 

 

 

一、前言1-4

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種全身骨骼疾病,特徵包括骨量減少、骨組織顯微結構變化、骨骼脆弱、骨折危險性增高,可能帶來的併發症如:背痛、駝背、局部變形,嚴重者影響肺和消化系統功能,甚至增加罹病死亡率。臨床上骨質疏鬆好發族群為中老年、停經後婦女及常用類固醇藥物患者(GIOP,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成因是鈣質由骨骼往血液移動導致礦物質流失(demineralization) ,造成骨質減少、骨骼內孔隙增大,產生中空和疏鬆的現象,它的發生速率取決於破骨細胞(osteoclast)和成骨細胞(osteoblast)活性的消長。

二、分類

在臨床上OP分為原發型骨質疏鬆症與續發型骨質疏鬆症:

1. 原發型骨質疏鬆症:(1)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女性停經後體內雌性素量急遽減少,破骨細胞活性增強。(2)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因為造骨細胞功能衰退,腸道吸收功能變差,導致骨合成減少。4

2. 續發型骨質疏鬆症:由其他疾病引致骨流失所致,其中常見為GIOP,類固醇使用每天超過7.5mg會增加OP的風險,因為類固醇會減少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活化破骨細胞增加骨吸收作用,阻礙骨合成。1-4

三、治療4-7

西醫骨質疏鬆的藥物,依作用機轉,可分為抗破骨或流失類藥物、促造骨或骨生成類藥物以及混合型三類:(1) 抗破骨類藥物包括:鈣劑、維他命D、抑鈣素、雙磷酸鹽、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性激素類、破骨細胞酵素抑制劑、RANKL單株抗體等;(2) 促造骨類藥物:副甲腺素及其活性片段;(3) 混合型:目前只有鍶鹽一種。

中西醫基礎理論不同,古典籍並無「骨質疏鬆症」一詞,而是以「骨痺」、「骨痿」、「骨枯」、「骨縮」來表示,認為其發病機制是腎虛、脾虛與血瘀,故治以「腎主骨理論」;骨痿其標在骨,其本在腎,因此補腎壯骨、益氣健脾為主,活血化瘀為輔。目前用於治療骨質疏鬆中藥有:(1) 單味藥:包括補骨脂、骨碎補、杜仲、續斷、淫羊藿、懷牛膝或桑寄生等。(2) 複方及傳統丸劑: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虎潛丸、補骨脂丸等,幫助鈣質吸收則選參仲四物湯、龜鹿二仙膠等。其中淫羊藿、龜鹿二仙膠及骨碎補等較為常用。

(待續)

參考資料

1. Kanis JA, Stevenson M, McCloskey EV, Davis S, Lloyd-Jones M (2007) 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st-utility analysis. Health Technol Assess. 11:iii-iv, ix-xi,1-231. Review.
2. Canalis E, Mazziotti G, Giustina A, Bilezikian JP (2007) 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 pathophysiology and therapy. Osteoporos Int. 18:1319-1328. Review
3. Weinstein RS. Clinical practice. Glucocorticoid-induced bone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1;365:62-70.
4. 衛福部。骨質疏鬆症臨床治療指引。2011。
5. 余傑明、吳岱穎、楊榮森等。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2012;7(2):77-90。
6. 馮萬立、張俐。腎主骨理論在防治骨質疏鬆症中的指導作用研究概況。實用中醫藥雜。2010;26(12):881-883。
7. 張蓮、郭峰、馮霞。中醫藥防治老年骨質疏鬆研究進展。中國骨質疏鬆雜志。2014;20(8):982-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