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病人用藥教育:肝病患者處方注意事項(下)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897期)
   記者:  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王筱萍
   日期:12月08日
 
   

 

 

 

肝功能不良患者之藥物劑量調整

無論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或歐洲藥品管理局 (EMEA) 已經針對肝功能受損患者提供製藥業者在藥物動力學的評估建議,內容包括根據病人肝功能受損程度,利用Child-Pugh分類 (表二) 將病人類別化,給予劑量建議,然仍有許多藥物是缺少根據Child-Pugh分類之劑量調整建議。因此,劑量調整部分可從藥物本身特性進行綜合考量。首先,口服具高肝抽提率藥物,用於慢性肝疾患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生體可用率可能會大幅增加,因此,用藥劑量應相對減少,而針劑藥品,在肝血流量減少下,血漿清除率也可能會降低。至於低肝抽提率但同時具高血漿蛋白結合率(>90%)藥物,無論口服或注射劑型,藥物實際清除率由內生性肝代謝能力和藥物未結合率來決定。完全原型由腎排除的藥物,可能因肝腎症候群 (hepatorenal syndrome) 而受到影響,避免高估腎清除藥物的能力,而未進行劑量調整。當CLD患者有腹水或水腫問題,則會增加水溶性藥物的分佈體積,因此,病人若需快速及完成整體的藥物作用,則在增加負荷劑量(loading dose)上可能有其必要性,另水溶性藥物主要由腎排除,因此同時須考量腎臟功能。對於治療指數較窄的藥物,當藥物使用於嚴重肝功能不佳 (Child-Pugh C) 者,在投予劑量上須更警慎,窄效藥物用於CLD患者上,可能會因劑量累績,造成毒性反應的風險。
結論

面對肝疾病患者,處方前需考量多項因素,如了解病人的肝功能現況,以便進行適當的藥物劑量調整。然這並不簡單,因為沒有一項單一測量可有效量測實際肝功能狀況。我們需透過病史、生理檢查、血液檢查如血清白蛋白值和膽紅素值以及凝血原時間及肝臟酵素數值等,經中整後了解病人實際肝臟功能的表現。當病人肝臟功能顯著受損,需慎選化合物和其使用劑量,尤其是依賴肝臟排除的藥品。同時需考量併用好幾種由肝代謝的藥物時,藥物交互作用對其肝臟是否有加成的影響。藥物對肝病病人的影響,很難準確預測,作為醫療人員,我們必須教育病人關於肝臟受損的症狀,如腹痛、噁心和黃疸或服藥後,若有發生不適症狀如出血、腎功能惡化、呼吸抑制或電解質異常等症狀,應請病人立即就醫。

(全文完)